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

材料二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023-09-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列史实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
朝代史实
汉代从合浦那徐闻县出发,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宋朝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以上史实可用以说明(  )
A.中外海路交往情况B.中华文化影响世界
C.我国推行闭关锁国D.欧亚海陆通道畅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876年,清政府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驻外使节是皇帝钦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关于这一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接受了当时的国际法
B.体现了以大国协调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C.反映了我国采用的是西方最新的外交制度
D.说明了我国外交制度向近代转型的曲折性
2022-11-1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由来名称举例今名
“胡"系列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黄瓜、枝桃、蚕亚、大蒜
“番"系列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香茄、香薯、香椒等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大多由清化乃至近代引入汴慈,洋芋.洋白菜等洋葱.土豆、圆白菜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2022-04-24更新 | 620次组卷 | 38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公元97年,班超为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了安息(今伊朗境内)后,“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者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由此可见甘英出使
A.经海上商路到大秦B.具有“凿空”意义
C.没有达到出使目的D.以洛阳为出发起点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苜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等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材料三  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凡走东西二洋者,制其船只之多寡,严其往来之程限,定其贸易之货物,峻其夹带之典刑,重官兵之督责,行保甲之连坐,慎出海之盘诘,禁番夷之留止,厚举首之赏格,蠲反诬之罪累。

——据张燮《东西洋考》和许孚远《疏通海禁疏》

材料二   英国有意向中国显示其国科技的发达与国力的强大,然而,见到礼品清单的乾隆帝,却只将它视作海外国家进呈的贡品而已,而英使也不过是万里迢迢来呈送贡品以表恭顺的使节而已。因此,他不仅没有看到从礼品上所表现出的西方科技的巨大变化,相反却只知道责难英使自称“钦差”。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政府针对海外贸易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现象反映的对外交往体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末至清前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辩证地评价。
2022-03-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情况简表,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时间大事
1864年受清政府委托,传教士丁韪良组织翻译了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从此开始了有组织地引进与翻译西方法律著作的进程
1912年《临时约法》颁布后,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的观念基本形成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拒绝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国际条约上签字
①有利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②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③有利于中国形成国家主权的观念
④有利于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利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此后,只要有中外冲突事件,清政府皆敕令地方官府要“严守和约”。这说明(     )
A.晚清外交近代化呈现新旧杂糅特征B.清朝完全丧失了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C.中国传统经世致用观念具有局限性D.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在华代理人
2021-04-12更新 | 413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预测卷(浙江专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