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周易•系辞下》中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局亦转机。体会下列中国历史的几个转接阶段的内涵,组合较为合理的一组是(  )
①周秦之变②唐宋变革③明清之际④清末民初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2022-03-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日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道路

材料一   在历史研究中,长期盛行“西欧中心论”,即认为西欧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性,将西欧的道路和模式绝对化与普遍化,认为任何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走欧洲道路。近30年来,学术界突破了“西欧中心论”,主张非西方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文化和历史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中国尤其如此。

材料二   西方学者的不同观点

学者论著观点
伊懋可
(M.Elvin)
《中国过去的模式》中国在明清时期没有出现近代欧洲式的科学变化与组织变化,经济陷入“量的增长,质的停滞”,所以18世纪以后,逐渐落后于走向工业化的欧洲。
彭慕兰
(K.Pomeranz)
《大分流》18世纪的中国江南和西欧一样,面临相同的危机,即本地土地对人口的供给已经到达上限;更包含同样的积极因素(往往被西欧中心论者引以为西欧特有),比如具有不断扩大的市场和精细的劳动分工。甚至很多方面江南更先进,更符合发生产业革命的预期。实际上西欧和江南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发生在18世纪晚期,而不是在此之前二者有多少本质区别。
舒尔茨
(W.Schultz)
《中国的片断》清代中国劳动力日益廉价而资源和资本则日益昂贵,这种陷阱在农业与工业领域中都存在;中国社会经济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摆脫陷阱,只有外国入侵的刺激才能将它打破。
王国斌
(R.BinWong)
《转变的中国》如果将近代西欧历史抽象成一种理论模式,就会出现非西方世界的近代化都只是“回应西方的冲击”这种理论。欧洲的经济制度比中国在容纳资本主义兴起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国的经济制度通过改进,能促进其快速的工业化。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议题。
(2)材料二中哪两位学者的言论是不支持“西欧中心论”的?评述他们的观点。
2021-04-16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一模(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