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变”的意义上,“历史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陈代谢的”。因此,说“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变”,近乎数典忘祖,是不明乎中国既有变易的高明哲理,其社会变之微、之渐,历代都在进行,此中每每深藏着数千年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故能数千年屹立而不亡。然而中国古代的变易观与近代由西方传入的进化论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显示出的正是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质的区别。“变易”的图式是“循环的(同心)圆圈”,呈封闭型,六道轮回,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故靠自身走不出中世纪。“进化”是“基因变异”,“新旧不断起承转合”,其图式是不断上升的螺旋,呈开放型。这就是为什么外因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29年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获得独立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00——1850年欧洲蒸汽工业急剧增长

1850——1859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1861年中国洋务运动开始、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4年俄国成立了区议会

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1873——1901年英国征服非洲阿散蒂王国!

1878年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

1889年日本根据天皇御旨制定宪法

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

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进行政治现代化改革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整理


上表是19世纪世界历史发展大事记(部分),从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1-07-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古代汉字书写“竖行”排列方式历史悠久。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行”排列方式。这种变化
A.是我国印刷技术改进的结果B.奠定了现代汉字改革的基础
C.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产物D.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
2021-04-15更新 | 17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小明同学展开了自主探究式学习。以下是他搜集到的有关近代中国乡村建道路探索的部分资料。

1904年,河北省定县翟城村米氏父子,“村治”运动。

1923年,河北省“华洋义赈救灾会”,创建农村信用合作社。

1926年,河北省定县晏阳初,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乡村建设试验。

1929年,河南省王一鸿等人,设立村治学院,“村治派”的形成。

1929年,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立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

1931年,山东省邹平县梁簌溟,组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931年,山东省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办农场,试验、传授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1932年,山东省邹平县,成立美棉运销合作社。

1929年,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立北夏实验区,并有鲜茧运销合作社。

1933年,山东省邹平县梁簌溟,开展以乡村自治为中心,以设立村学、乡学为途径的县政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自拟主题,帮助小明同学完成有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小论文撰写。(可以从乡村政治民主化建设、经济现代化建设、培养现代化农民等任一角度展开论述,论题明确,结论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或废弃了。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根本因素是
A.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B.农民过多而市民过少
C.救亡图存为时代主题D.民众民主意识的缺乏
2021-02-07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历史地图往往蕴含政治、思想、文化等信息,阅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对比“唐代诗人分布图”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从中找出两个变化趋势,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7 .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茶馆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茶馆从魏晋开始萌芽,成形于唐代。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明代茶馆进一步得到发展,清代更加繁荣,无论沿海还是内陆,城市或是乡村,都有规模不等、设施各一的茶馆。

民国时期,茶馆的数量增多,种类多样,上茶馆不仅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更主要的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于中下层人们来说,茶馆作为休闲和社交场所、集会场所、交易场所等得到了广泛利用,茶馆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用。正如老舍在《茶馆》中所描述的茶馆中有各色各样的人,有每天溜完鸟在这歇歇脚,喝喝茶的有商议事情,说媒拉纤的有打群架,有朋友给双方和解在这碰头的。总之,普通的百姓,有事没事都可以来这里坐半天。在茶馆中,人们谈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且茶费也很便宜,茶馆中人来人往,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或无所事事、观看街头行人。

在建国初期,新中国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下,茶馆业的发展相对萎缩,当时无论在经营手续,还是市场布局和规模上都比较落后,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茶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处于成长期。茶馆的功能也从最初单一的提供茶饮,到后来增加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等功能。今天的茶馆精神愉悦功能凸显并成为一项主要功能。

——据赵甜甜《茶馆功能的演变》等整理


(1)编写一幕发生在民国时期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民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20世纪中国茶馆的变迁,说明茶馆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2021-01-24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一些前辈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赵宋一代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日本的佐竹靖彦先生,在他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宋朝“积弱”也不意味着宋人不能打仗,实际上从战争的防御战角度来说,宋人反击辽西夏金元的“侵略”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宋朝“积弱”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军事能力的强大与否,而是统治者主观运用客观实力水平较为低下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任一个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具有两重性:其一,它是入侵者,它对中国权益的不断侵犯和夺取,使中国失去了诸多主权,失去了独立与平等地位;其二,它是较农业文明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传入者。历史上,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中原文明曾经多次同化了征服者。而此次,面对着更高发展阶段的文明,中国社会丧朱了数千年来未曾丧失的文化优越感,面临着如何向入侵者学习的问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