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十分赞赏中国通过科举和所谓根据个人品德才干遴选官员的制度。他在《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都有所谓举贤授能的论评,他认为中国皇帝是能洞察下情、任人唯贤的,因此不乏溢美之辞,称颂中国皇帝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远而驰名遐迩的君主。”总之,“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人民”,这是伏尔泰从东方世界所看到的中国,确切地说是他从神秘而遥远的东方所“构想”出来的中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摘编自钱林森《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9018月,清廷颁布上谕,承认科举“流弊日深,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明确科举考试,引导士子、官吏重视政治与实事,以求真务实。19033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折》称:“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1905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立即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大涨。由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得到清廷的批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废除科举制度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看待科举制度的正确态度。
2022-05-27更新 | 21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届高中毕业班考前定位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政变以来,经过18世纪内阁制度基本形成的阶段,英国议会的地位大为提高。在议会中工业资产阶级要想参与政权管理,就必须取得进入议会的资格。但是,英国议会的选举制度仍然是中世纪时确定的。1815年国会通过的《谷物法》造成粮食价格提高,生活费用的增加造成劳动力价格上涨,不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1829年英国出现农业歉收,生活恶化的群众积极地投入了斗争,刺激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与,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明确提出要使工业家和贸易家的代表入选议会。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立宪”,为了促使宪政早日实现,一些鼓吹立宪救国的人开始组建团体,一时间宪政团体纷纷出现。立宪派把建立君主立宪国家作为自己基本的政治追求,因而积极拥护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行动。但是,随着清政府预备立宪步骤的展开,立宪派的不满情绪也逐步滋长。19079月第一次请愿到191112月第四次请愿均以失败告终。特别在第四次请愿活动时,清廷开始采用强硬手段。清廷颁布上谕,称请愿代表“乃无识之徒”,令速送回原籍,不准在京逗留,还令各省严加查办。

——马敏彭南生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4 .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历史现象,民法典编纂已成为现代法制国家的传统,也给全世界的法律思想打上了清晰的烙印。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还有《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制度建设》等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作用。
(3)材料三包含了哪些基本原则?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历史上的社会立法?
2020-09-2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台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文献纪录着人类社会演变的足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1   竹简木牍


2002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湘西里耶古城遗址发掘出土了(甲)3万多枚秦简牍,主要是官署文书。文书格式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时刻构成,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及转运书等。(乙)简牍的时间是公元前222年至前210年。(丙)书写字体和楚国字体风格相距甚远。右图为我国发行的《里耶秦简》邮票。(丁)左边秦简内容为“乘法九九口诀”

有的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材料结论
秦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湘西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才纳入秦的管辖范围
秦始皇在楚国旧地推行了“书同文”的政策
秦朝已将乘法九九口诀运用于农业生产
(1)请指出材料与结论对应准确的序号。如果要使其他序号的材料和结论准确对应,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对结论进行怎样的修改?

主题2   学者著述


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2)根据材料,概括两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比较这两种思想反映的不同社会背景。

主题3   新闻报道

清末创刊的《北京醒世画报》记录了宣统元年(1909-1910)间的北京民众生活。其中,一则报道述评:“汪姓少妇时常与他(她)男人讲平权自由,前两天该妇人晚上出去没回家。他(她)男人一问他,他(她)反炸啦,说现在时代平权自由,我不能受你压制,我爱怎么就怎么,你管不了。咳,这叫野蛮不要脸,那能算自由吗?”此外,诸如反对女子公开抛头露面、斥责主家虐使婢女、同情女子外出摆摊补贴家用等均有报道。


(3)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材料所述社会现象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充分运用材料。)

主题4   文献荟萃

《理想国》《九章算术》《十日谈》《哈姆雷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狂人日记》《地质力学概论》


(4)围绕“历史文献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项文献,提炼出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文献,以这4项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文献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04-21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届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高三4月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春秋》成为判案的参考,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的效力。魏晋对法律进行重大改革,新律强调上下尊卑,同罪不同罚。唐律经过修订,“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腔、内乱,以及不义、不道共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八议”(对于皇族高官等的减刑规定)成为法律主要内容,历代皇朝多为沿用。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开启“新政”。在法律方面,1902年委任沈家本主持修定《大清刑律》,后又聘请日本法学专家,仿行日本和西方法律进行修订。修订中明确体现了“罪刑法定”“人格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原则。在立法宗旨上,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区分,淡化伦理身份在量刑中的差异。例如:骂祖父母、父母,处绞刑的传统规定,现改为“公然侮辱尊亲属者,处四等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草案遭到主张“礼法合一”的张之洞等礼教派的激烈批判,他们认为刑法根植于礼教,礼教来源于风俗,草案照搬西方模式,罔顾中国国情。最后法律修订作出妥协,以《附则五条》的形式保留了“十恶”罪名、“八议”制度。如犯相关之罪,按旧律惩处。1911年1月,新刑律最终颁布。

——摘编自吕峥《“大清刑律”出台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以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法律相比,“大清刑律”草案的特点,并简析其修订的背景。
2020-01-1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宪法就是规制政治市场的一部反垄断法,它反对任何个人或集团垄断对真理的解释权、对人民的代表权、对公共事务的决定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认为世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三种政体,……中间那种最良善。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也主张宪政。1905年张謇致函袁世凯:“立宪之首要,公但执牛耳一呼。”在联名奏请下,清廷宣布《仿行宪政上谕》:“派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1906年……宪政制度第一次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始在体制内部进行。

——摘编自郭文涛《清末民国宪政之路中的三条规律》

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推动制定正式宪法,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国民党主张进一步加强议会权,以便通过多数党组阁制同掌行政立法两权;而立宪派与北洋集团强调,在当时情况下需增强行政权。国民党主导的国会推出…………《天坛宪法草案》。袁世凯反对,……11月,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剥夺国民党籍议员资格438人。……在宋教仁被刺案尚处于司法阶段时,南方国民党人匆忙起兵反袁,遭全面镇压。法理上,未穷尽法律救济手段即诉诸暴力,难免被界定为“叛乱”;舆论上,政权过渡刚完成,人心思定,多数人不愿支持国民党。……为何争议无法在法律范围内解决?有人归结为袁世凯个人弄权,有人指责国民党法制观念单薄。在我看来,关键是民初宪政体制结构的脆弱性。当年南北和议时,双方根本没有就未来达成共识,革命派交出了政权,并单方面为北洋集团定做了一套紧身衣;而袁世凯的关注点始终在实现中央集权。在没有整合各种政治力量之前,行政上的中央集权恰恰给许多人带来剥夺感,从而将他们推到了对立面。

——摘编自章永乐《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的政治吸纳、整合、缺位》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立宪行动背后的推动力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立宪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宪政方向的区别。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与民初两次宪政努力最后均告失败的共同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官吏由国王任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成了最高的权力机关,但录用官员的权力还仍然掌握在国王之手。到19世纪,英国的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在竟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足竟选中获胜的政党,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19世纪70年代后经过多次改革,英国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文官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确立文官功续晋升制度和致仕制度等。但英国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兼任议员,不得介入党派的政治活动,英国政治体系中另有政务官,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任命的,有任期限制。由于他们的任职是靠党派关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为依据,所以政务官要随竞选的胜负与内阁共进退。

——摘编自王铭《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1906年戴泽等上折,建议从反个方面入手重建中央官制:一、此次厘定官制,遵旨为立宪预备,应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厘定;……三、立宪国通例,俱分立法、行政、司法为三权,各不相侵,互相维持,用意最善,三汉分立而君主大权统之。现在议院遽难成立,先从行政、司法厘定,当采君主立宪国制度,以仰合大权统于朝廷的谕旨,但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收拢地方督抚之权,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1911年,清政府设立立宪责任内阁,在内阁所有13名成员中,满族共九人,且七人为皇族。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清政府在丙午官制改革前后,调整了行政格局,形成新旧共11个部。就设立这些部门的指导思想,美国学者陈锦江曾指出:“(清政府)对新部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即肯定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摘编自钧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官制变化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材料三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晚清科举制走向废除的背景?
2023-10-1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10 . (二)教育与时局

材料一: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 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材料二: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均上知爱国,下足立身,始不负朝廷兴学之意。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1904年

材料三: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 颁行之教科书, 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 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 正规教育之不足。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清廷创设同文馆的主要目的是____,理由是____ ; 材料二中,清廷奏定新学堂章程的主要目的是____,其奏设的背景是____依据材料三,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看待晚清民初的教育改革?
2022-12-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