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清政府在1901年发布上谕称,“现在振兴庶务,亟应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项事例,均不准报捐买官,自降旨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还规定以后官吏主要从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中挑选,并且须参加招聘考试,合格者方可录用。这些举措(     
A.解决了清政府内忧外患困局B.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C.有利于现代官僚体制的形成D.开启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近代警察制度初建,有文章说:“循整齐画一之政治,规模秩然,有道不拾遗之风。”但是,文章举例说,“今春间有荣禄之侄为直隶候补道者,其仆某与人斗于道,警察弹压之。仆不服,与警察兵斗,为所捕。……诣督署力责直督严办该兵。直督皇恐谢罪,卒命将警察兵数名枷号,以儆其余,置该仆不问”。材料说明(     
A.警察制度确保了治安状况B.警察制度滋生腐败黑暗
C.近代警察初设制度不完善D.新政为贵族权势所把握
2022-08-10更新 | 1010次组卷 | 13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是关于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据此可推知,清末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诏定考察五位大臣出使西洋,研究各国宪政,提供宪政改革的咨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原则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通篇除涵括“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般各势力妥协之产物,亦具备了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
宜统三年(1911年)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助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
A.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B.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C.打破中西之间的藩篱D.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3年,清政府谕令切实保护回国兴办实业的侨商,后来设商部,陆续制定和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奖励华商章程》等。同时,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这些措施(     
A.促使清末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B.缓和了清朝的社会矛盾
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D.冲击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2022-07-13更新 | 958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推进国防近代化B.晚清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清政府国家观念逐渐提升D.海防意识受到政府重视
2022-07-12更新 | 463次组卷 | 12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     
A.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
C.清政府进行了近代司法权的改革D.资产阶级法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王朝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留学教育逐渐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促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杭州白话报》《教育世界》《科学世界》等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使之成为又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商界不乏强调教育之重要性,并宣传教育救国理念的有识之士,为此,不少地区的商会都曾创办新式商业补习学校,还设立了初等小学堂。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一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思潮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8 . 近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材料一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

时间宪法名称核心内容
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认实行工农兵民主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
194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按照“三三制”组织抗日民主政权
1946《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边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修律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的意义。
9 . 农业政策关系国计民生,在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9年,农工商部奏准颁行了《推广农林简明章程》,规定各属官员对农林事业要因势利导,量加董劝,“总以境内所有荒地一律垦辟为要义”;凡绅民集股合资筹办农林,若果资本不继、周转为难,地方官查实后应酌拨公款,量予补助;其成效卓著者,“即从优奖励:或缮给匾额,或给予功牌奖札,或酌予虚衔、顶戴,或按照异常、寻常劳绩咨部汇案奏奖”。绅民承领荒地、荒山,地方官在厘定税则时,应“优加体恤”;对于民间农林产业,地方官应“切实保护,如有刁绅劣衿、势豪地痞、奸胥滑吏从中阻挠侵占,以及蹂躏禾稼、砍伐树木等事,一经业主禀报,应即立予究办,按律严惩”。

——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进步放宽山区、林区政策,积极兴办交通事业,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按照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就把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业政策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和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农业政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所。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2022-07-04更新 | 1578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