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晚清名流孙宝瑄在日记中写道:“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该日记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资政新篇》的颁行B.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C.清末“新政”的实施D.晚清政府的第一次自救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堂歌》

材料   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刊行的《学堂歌》。


——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并对材料中描述的“学堂”加以合理阐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是20世纪初刊登于《申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     
A.预备立宪实为加强君主集权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3年,袁世凯选派周学熙等道、府官员参加了在大阪举办的日本劝业博览会。周学熙感叹道,“今日本通国无一人不需洋货,而无一洋货非出自本国仿造者。”回国后,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下设工业学堂、实习工场、官纸厂等机构。这些做法(     
A.推动了西方工厂制度的引进B.体现了当时政府的自救意图
C.使北方成为民族工业的中心D.目的是抵制日货和发展经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5年,在考察英国英格兰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后,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府开办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总资本400万两,总行位于北京,在天津、上海、武汉等9处设立分行。户部银行的设立(     
A.是清政府的“自救”举措B.促成洋务运动与国际接轨
C.为民族企业发展扫除障碍D.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07年,清政府通过《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规范了女学制度,在这之前创办的女学大多为私人所办,章程发布之后,公立的女学得到了发展,各地创办学堂,并将“天足”作为入学的必要条件。这反映出此时(     
A.工业化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B.新政推进了风俗改良进程
C.已初步具备施行宪政的条件D.妇女地位获得了较大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这说明清末中央机构改革(     
A.致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B.迅速摆脱了内外困境
C.旨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体现了半殖民地特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和平耕的推广,……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以上材料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整理

材料三   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新政各项政策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历史背景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述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唐之后,历代律典多以唐律为蓝本。中华法系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等

材料二   1902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编纂近代法典。从1904年至1911年,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以“折中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等多部法律。刑律的修订,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的刑罚原则、刑法制度和理论,如正当防卫、罪刑法定、缓刑制度。其中对于犯“十恶”等罪的规定仍被保留下来。同时,清政府开始法政官制的改革,规定大理院“专掌审判”,不受行政衙门干涉。1902年开始的修律与司法改革,遭到不少礼教派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革命的枪声中被终止。

——摘编自严泉《晚清中国——告别“万历十五年”式的传统儒家道德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法律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