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中共十四大上的讲话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和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观点的相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摘编自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专利制度的最早采用国之一和现代专利法的诞生国。1623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规定:“发明专利的主体限于新产品;专利权人有权在国内独占制造和使用发明的产品和方法;专利权期限在14年以下”。该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要素,被视为现代资本主义专利法的始祖。欧美其他国家在本国工业革命前夕,纷纷效法英国,相继建立了专利制度。1883年,欧美国家相互合作,缔结《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工业产权(专利、商标等)保护的国际公约。

——摘编自熊英《知识产权法原理与实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理论和法律制度传入我国。1858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里首次提出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1881年,郑观应向朝廷上书,要求给予上海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10年专利,得到光绪帝的赐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专利。1898年光绪帝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用新法兴办大工程者,享专利50年”。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

——摘编自任建新《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鼓励中外企业开展正常技术交流合作,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知识产权。同时,我们希望外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一讲话既延续了对外商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立场,又展现出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的信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7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开始兴建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该水电站的修建将极大改善第聂伯河的通航条件,使基辅以下流域均可通航,产生的电力可直接供应位于扎波罗热的新建大型钢铁厂,此外对周边诸多城市的供水、灌溉、渔业都大有裨益。水电站在美国专家组的大力援助下开工建造,1932年大坝具备截流蓄水能力,工程于1939年宣告全部完工。第最伯河水电站大坝主体为混凝土溢流坝,整个大坝的长度超过1100米,蓄水量33.3立方千米,年平均发电量30亿千瓦时。第聂伯河水电站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水电站之一,它的建成和使用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在苏联政府和人民心中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

----摘编自人教社《高中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二:中国“三峡梦”是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设想;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了第一次勘测,设计开始启动:1944年“萨凡奇计划”将设想转化为工程开发方案;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及三峡勘测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毛泽东提出“修……三峡水库”,1958年又提出“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梦想;1970年兴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积累经验;1985年邓小平曾设想过“中坝方案”;1992年4月3 ;日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几代人的“三峡梦”开始走向现实;2016年三峡工程总体验收标志着“三峡梦”完全变成现实。“三峡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三峡梦”成为现实,证明了“中国梦”一定要实现!

----摘编自邹学荣(三峡工程的历史 与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成功修建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三峡梦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中苏两国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战略意义。
2020-05-3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人观测星象,主要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往往只描述观测结果。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利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保留下来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古希腊人带着超然的心态观察天象,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公元前2世纪,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利用天球的模型对星座进行观察,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颗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第一个星表。他还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与希腊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材料二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进行了统计,数据如下: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年453271%1329%
公元年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他(哥白尼)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以达尔文著作的出版为界,在此之前是传统基督教世界观的思想意识占据着统治地位。那种世界观得到了圣经权威的认可,……认为动植物物种是各自分别被创造出来的,而且自它们产生以来就从来不曾改变过。”“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3)阅读材料三,模仿)示例,简述以上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并从思想解放的角度阐释其影响。
示例: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教会所鼓吹的地心说,使自然科学逐渐从教会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得到独立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即有某种特定的因应疫病观念。疫气致疫是中国传统医学一贯的主张,气被视为疾病的载体,它通行于各种解释之中,而它的特性导致人们认为它可以被躲避和抵抗,但无法通过公共手段加以消除。古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会采取施医送药、刊刻医书以及建醮祈禳等,但与“后世医学,重在治疗,偏差渐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新的医学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一些与西方文明有过接触的精英人士强调和放大西方卫生知识和经验,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到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05年,政府成立第一个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卫生科,专门负责防疫卫生等事务,卫生行政回归为国家主导。西人发明的以种牛痘之法,种在皮肤,可以幸免的防疫方法,在清末的防疫实践中也开始为官方所采用。

——摘编自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   1910年底,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清政府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并颁布内容广泛的《检疫规则》,剑桥医学博士伍连德担任防疫总指挥。他在进行了详细调查后,进行了中国现代第一例人体解剖,通过显微镜发现了鼠疫杆菌,并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病人的临床症状等,推断出这是一种人传人的新型肺鼠疫。在政府支持下,他要人们戴上他设计的中国最早口罩——伍氏口罩,同时要求封城,严防铁路交通,实行病人集中隔离,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1911年3月,东北三省鼠疫全部消灭。这为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黄建始《公共卫生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传统到近代因应疫病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1年中国应对鼠疫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7 . 中国曾在古代的科技文化方面为世界发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百年一度落伍了;而今,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中国的科技发明创造又迎来新高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即那些传教士花费毕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国人的过程中传播过去的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材料三   两届世界博览会中美展品对比表

时间国家代表性展品
1876年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蓝等
美国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2010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美国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最主要的发明与应用成果。这些成果传到欧洲后,在“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所列两届博览会中美展品的不同,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2010年中国展品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