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辽阔的疆域,对于亲历天下从分裂到大一统的时人来说,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得益于其构建了“混一华夷”的多民族国家体制。实际上,古代中国疆域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华夏族群与非华夏族群能否共属同一政治共同体,也就是“华夷”能否成为“一家”的问题。元朝版图之广,旷古未有,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九州内外,靡不臣属,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

——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民族事务管理方面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创新、民族政策的创新、民族管理事务的创新等,开创了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的新局面。……同时,其疆域观是全国“大一统”。清王朝并不以这些边疆民族或边疆政权与当时中原王朝的关系作为其划定疆域的必要条件,雍正帝认为“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他,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之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为“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所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清朝在民族事务管理机构、民族政策、民族管理事务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各一例,并简要分析此时“中国疆土开拓之远”的原因。
2024-04-17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 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全国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世家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材料一中所说的“直至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的“趋势”实际上指的 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挑选“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采取什么制度选拔官吏?该制度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特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选官 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2022-11-1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贵族政治”曾是古代中西方社会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承殷制,王朝贵族架构的大格局是内外服:周天子有其直接控制的“王家”土地,王室中的公、三有事等执政诸侯(多称“伯”)各有封邑,是为内服,即王朝核心地区;拱卫、效力于王室的侯、男等贵族则处于王朝东部(东国)南部(南国)北部,藩篱于外,是为外服……无论内服贵族、抑或外服贵族,均有其世袭封邑,经济上自给自足,又有其宗族、臣属、军队或私家武装,故随着王室的衰微,外服诸侯及若干内服贵族日渐强大和独立。在此趋势的推动下,内外服的界限逐渐模糊。

——刘源《“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

材料二   在以前,雅典的政体是贵族政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不仅依靠他们的财产,丙且依靠他们世袭的贵族出身。梭伦改革对世袭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给以沉重的打……(他)为非贵族出身的新兴富有阶层开辟取得政治权力的途径。财产的特权代替了世袭的特权,富人的政治代替了贵族的政治

——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内外服”的格局对西周统治的影响,并归纳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搦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梭伦如何从经济层面改变雅典的“贵族政治"?“财产的特权代替世袭的特权”指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局限性?
2021-02-05更新 | 268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一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二   《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此之外,还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检勘、汇总,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三   “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与封建统治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官吏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其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阐明“癸卯学制”体现的时代性。结合所学,简析“癸卯学制”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   1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明朝清朝前中期
中央设②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边疆东北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员;
在黑龙江流域设①                
抗击沙俄: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立东北三将军辖区,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
东南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封授当地的僧俗法王、王等封号;设行都指挥使司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派遗驻藏大臣;
颁布《③                                   
西北与鞑靼订立和议,其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先后平定准噶尔部以及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进行管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④                   管理军政事务

材料四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参考材料一,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示例: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依据材料二,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在表格中序号处直接填写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举措,并概括边疆治理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2022-12-0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材料一中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指出材料中所涉及制度的特点。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7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8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
(2)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
2023-10-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帝国在秦始皇统一后,国势渐盛,至西汉武帝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与外交,终于叩响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二自唐初以来,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改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史实对加下划线文句进行佐证,并概括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
10 .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它与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体制有着本质区别。随着全国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为秦王朝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初年建立完善的考课制度,其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等

材料三   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它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户别一般不能更改;再登记各户人口情况;然后登记土地、房屋、牛具等财产情况。每户的人口、田粮,都以“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项列明,号称“四柱”。“旧管”,是指原来造册时的情况;“开除”,是指在上次登记后,人口死亡、田产减少情况;“新收”,则指人口、田产增加情况;“实在”是“开除”与“新收”相抵之后,现有人口、田产的情况。

——摘编自王洪源《管理臣民的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西周“分封体制有着本质区别”的制度的名称、主要内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初考课制度完善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黄册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