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近年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进行了新勘探和发掘,发现了高等级祭祀礼仪遗存及大型红烧土公共建筑基址,出土了成套高规格石钺和大量玉石器、陶器新器形。这表明当时该地(     
A.先民以渔猎采集生活方式为主B.进入到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C.文明发展深受良渚文化的影响D.社会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024-02-29更新 | 16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不断分裂瓦解。诸侯国纷纷推行地方征兵制度,每一名到法定服兵役年龄的男子,都要为国家服兵役一年或两年。这表明当时(     
A.宗法制度瓦解B.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C.赋税徭役繁重D.奖励耕战普通推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     
《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
《虔台倭纂》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
《皇明四夷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太平县志》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
A.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B.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
C.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D.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汉至宋发生了明显转移,由北方的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江南的长江流域。下面是研究这一变化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甲: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变化


西汉唐天宝年间北宋崇宁年间
黄河中下游地区70.3%57.1%29.9%
长江流域20.3%38.1%54.3%

乙: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

材料二   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故宋人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农业地理》

(1)材料一对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史料价值,请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仿汉制确定士族门阀时,“魏晋旧门,入魏仍有官宦,虽官品稍低,仍列于士族,次等士族以及本非士族者,只要入魏官爵显赫,也入士族,甚至上升为高门右姓”。这一举措(       
A.旨在瓦解东晋的统治B.打击了北魏守旧势力
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D.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2024-02-19更新 | 222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刘恕应诏试讲经,“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擢为第一”,这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贾边“舍注疏立异论”被黜的状况已大为不同。“断以己意”已受到了官方的公开肯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仁宗时期(       

A.官员选拔取决于个人喜好B.注重对儒家经句的整理
C.推崇标新立异的学术理论D.儒学复兴运动成效显著
7 . 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命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岁得钱五十万贯”。这表明,当时(     
A.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边境贸易提高了朝廷税收D.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2024-01-23更新 | 45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A.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B.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