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1-06-08更新 | 6866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3-06-15更新 | 126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史事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邻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据《汉书》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况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2021-07-08更新 | 5908次组卷 | 49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居家监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2021-0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49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18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2017-03-06更新 | 2268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