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3 道试题
1 . 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     
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2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24-05-13更新 | 78次组卷 | 95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如下表)。该表折射出明朝(     
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

             国家

年份

瓜哇

暹罗

占婆

柬埔寨

马六甲

文莱

菲律宾

1400-1429

30

27

23

7

16

9

9

1430-1459

15

9

22


8



1460-1489

3

8

10


3



A.对外交往趋于保守B.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宗藩关系逐渐瓦解D.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23-24高三下·辽宁锦州·阶段练习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工部等衙门议复古北口长城,总兵官蔡元上疏,请求整修古北口一带残破的长城,康熙就此事发表了他的长城观: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摘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材料二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文化价值不是长城修筑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动态的历史场域中,长城本身的物质形态会改变,长城的价值超越了历史长时段并不断被赋予新认知,也因视角和价值取向不同,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人群而言,在古代、近代乃至新中国建立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长城的象征意义和价值有所不同。

——摘编自付瑞红《长城文化价值的“命运共同体”意涵与展示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反对整修长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在中国古代、近代和新中国建立后所赋予的不同价值,并分别以具体史实说明。
2024-04-09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清时期,江南、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是重要的棉布产区;丝绸产区主要在江南的嘉兴、湖州、杭州以及广东、四川等地。这种生产格局(     
A.根源于市场需求的区域差异B.反映社会经济分工的发展与加强
C.拓宽了社会生产的领域范围D.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A.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B.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D.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2024-03-29更新 | 812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愁眉”一词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东汉时期的孙寿喜欢化啼妆、愁眉,这样就显得惹人怜爱,娇媚。佛教传入中国后,“苦”的思想得到传播,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作“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后人用佛教的“苦脸”代替“泪眼”,再与我国古代的“愁眉”直接结合,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这反映出(       
A.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颠覆B.前代语言文字不被社会重视
C.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未出现冲突D.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8 . 孟子主张“仁政”,将道德标准建立在利益追求之前,并以鱼与熊掌为例,宣扬舍生取义;商鞅主张“耕战”,并以实利的诱惑、严密的法制和严厉的刑罚将人民强行导向务农与作战。二人的主张均蕴含了(     
A.儒法思想融合的趋势B.“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C.解决现实问题的诉求D.“民为邦本”的理论预设
9 . 唐宋时期,品茶作诗逐渐成为风尚,如白居易“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皎然(唐朝僧人)“茶稍与禅经近”、苏轼“茶与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苍石之阳,碧涧穿注,兹乃水石之灵,岂茶哉?”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A.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风尚B.哲理化思潮的发展
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D.市民阶层饮茶盛行
10 . 秦朝规定:“甲徙居…弗为更籍,今甲有耐、赀罪,问吏可(何)论?耐以上,当赀二甲”即秦朝百姓要迁徙时,若没有取得官府的同意,则该情况就被视为擅迁,这说明秦朝(     
A.国家疆域得到不断扩大B.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法律条文具有可操作性D.形成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2024-03-13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