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24-03-22更新 | 260次组卷 | 7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秦建立统一集权国家后,蒙恬于公元前215年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公元前213年,蒙恬又取高胭、阳山,并将战国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些做法(       
A.有助于秦实现国家的统一B.旨在维护北部边疆秩序的稳定
C.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
2024-01-1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如下表),这些内容主要反映商朝(       
类别内容
1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域,贡纳。
2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
3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
4其他
A.文字体系已经形成B.经济生活较为繁荣
C.阶级矛盾十分尖锐D.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2024-01-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据此可知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       
A.中国营建城市已经形成了制度B.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C.铁农具出现为其提供了可能性D.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向海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古沉船。已打捞出水的一些文物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有着很大差异,例如一些“喇叭口”大瓷碗,其式样在国内并不多见,却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A.造船技术世界领先B.对外交流推动审美观念转变
C.商人重视海外市场D.海上丝路促进制瓷工艺发展
6 . 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其中具有规模的绿松石手工业作坊可能已经开始形成链条式生产模式。据此可知(     
A.初期王朝国家具有一定的体能B.原始聚落水平呈现等级差异
C.手工业是早期文明产生的前提D.早期国家城市布局相对合理
2024-01-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北远古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东北古族群进入中原,“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气,为中华民族族体之熔铸注入了新的血液,为缔造祖国的文明谱写了独特的篇章”。近代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系列优秀精神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埋头苦干,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意气风发搞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摘编自范恩实《新时期中国学界东北边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元朝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A.差别对待政策导致矛盾激化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融
C.南北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D.边疆内地得到有效治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本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023-12-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2023-12-20更新 | 651次组卷 | 53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