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83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司法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髌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盖多于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谓刑乱邦用重典者也。(墨、劓、髌、宫、大辟都是残害肢体的肉刑)《汉书·刑法志》
汉文除肉刑,善矣,而以髡笞(kūnchī剃去须发,鞭打身体)代之。《文献通考》

——改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恢复隋唐“三法司”制度,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主管司法事务,但三者的分工已经发生变化,改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天下诸司刑狱,皆属刑部,都察院详议平允,又送大理寺审复,然后决之”。以后,刑部成为主要的司法机关,大理寺则是复核机关。由于刑部总管司法而事重,所以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刑部按省区划分增设12属部,后定为13清吏司,分管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刑名案件。清代增刑部下属为17清吏司,并规定外省刑案一律由刑部复核,非特旨允许,大理寺和都察院不必过问,三法司会审也要由刑部主稿。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刑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中央司法行政制度加重刑部事权的原因。
2024-05-1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5年利兰·斯坦福州长向当时的美国总统报告:“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他们沉着而安静,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同年,美国政府决定建立和中国之间的海邮汽船服务事宜。1868年两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推动大批华工来美国修筑铁路和开发西部。

——摘编自黄安年《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材料二   下南洋的民众把当时中国的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同时还带去了栽种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等水果、蔬菜的技术。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还给当地带去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先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先进的渔业生产方式等。人口迁入中形成了一种文化涵盖,在这种文化孕育的过程中也吸收当地文化的一些精髓。许多国家还产生了由华人组织的会馆,这种会馆实际上就是在大量华人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同样还有文化上的认同意识。

——摘编自陈秋沛《浅析晚清下南洋中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晚清华人“下南洋”的主要影响
2024-05-1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入关前后,在满族的老家吉林、黑龙江等地建立了十多个用以练兵狩猎   的围场。1681年,康熙建立了“木兰围场”。“木兰围场”位于漠南蒙古中心地带,北控蒙   古,南拱京师,是清代前期北京通往喀尔喀蒙古、东北黑龙江以及尼布楚城的重要通道。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发现八旗将士承平日久、耽于游乐、武力衰微,设立木 兰围场后,驻防八旗官兵进驻,康熙皇帝几乎每年都在此地举行“秋狝”(秋季的围猎盛事),还利用“秋狝”中蒙古王公贵族扈从围猎之际,接见蒙古各部上层人物。

材料二 起初,清政府规定“蒙古民人毋得阑入”木兰围场。乾隆年间之后,木兰围场 周边从事农业、商业的人员越来越多。随着秋狝礼废,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成为开围放垦的一股重要力量。1863年,热河都统瑞麟上奏“请开垦围场闲地,以济兵食”,清廷允准。 到1880年,木兰围场“有原佃分佃七百一十余户”,“为内地乏食游民远来佣趁”。在清政府的政策松动下,20世纪初,木兰围场全部开围放垦,汉人大批进入。与此同时,围场周边的满族、蒙古族,直隶、赤峰等地的回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也开始涌入木兰围场。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雪峰《康熙皇帝与木兰秋狝》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木兰围场”设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木兰围场”开围放垦的影响。
2024-05-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旱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编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材料二:世族庄园在唐代以前为数众多,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最尊贵的世家大族”“不得不落到新兴军阀的统治之下”,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中唐以后,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富民庄园方兴未艾。作为劳动力的“无田小民”,与庄园主之间经过协商与谈判,形成“明立要契”的租佃关系。这些佃农虽然仍是庄园的劳动人口,但已经不再以“奴婢”称之。中唐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庄园产品剩余增加和交易盛行,庄园的经营功能逐步完善,农副产品的交易范围扩大。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南朝庄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庄园经济对古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2024-05-1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1500年~1998年世界部分国家GDP(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增长率趋势图

——(英)安格所·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第一个转折点,指人类在纪元1000年左右开始了麦迪森观察到的“纪元千年转折”或者称作“麦迪森千年转折”。在“第一个千年”(公元0~999年),人口增长六分之一,但是人均收入零增长;在“第二个千年”(公元1000~1998年),人口增长了22倍,人均收入增长了13倍,结果使全球GDP规模提高了逾300倍。在“第二个千年”中,于1820年前后又出现了更大的增长反差,开始了“麦迪森1820年转折”:在1820年前,人口增长了4倍,人均收入仅增长了50%;在1820年后,人口增长了5倍,人均收入提高了8倍。在整个“第二个千年”,一个重要的生命福利指标——平均人口预期寿命,从“第一个千年”末的24岁上升至20世纪末的64岁。

——摘编自伍晓鹰《从去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银索长期增长密码》

材料三   “如果全球的政治家们有足够的智慧,放弃重商主义下的‘丛林法则’,回到以规则为基础的惠及全人类的全球市场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重现自由市场经济的辉煌!人类是有未来的,也是可以有大发展的,但是需要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所展现的大视野。”

——摘编自伍晓鹰《从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探索长期增长密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1820年间中国与西方GDP出现“麦迪森1820年转折”的不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CDP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其主要因素。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中的观点的理解。
2024-05-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试题卷-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2024-05-1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
2024-05-0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绩溪人胡忠在徽州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桂枝书院。此后,这种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就扎根于徽州大地,至1906年各书院均改办学堂为止,前后延续了九百年。徽州书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地方官员牵头,民间助资兴建;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由讲学者本人或其弟子所创办的书院。其中以歙县紫阳书院最为著名,自1246年创建以来,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徽州书院以儒家经义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讲授重点为四书、六经。书院大多宗法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采取自主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精华,在古徽州大地上历经几百年的传递与强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传统。

——摘编自姚辉《徽州书院教育研究》

材料二:1898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但它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京师大学堂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含法律学)、地理学、农学等共10门课程,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缩减了经学课的比重。京师大学堂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堂于1907年成立了“博物品实习科”,教学使用的模型、标本和图画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直至行为方式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培养了早期的科学人才,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在传递和运用科学知识上发挥了先导作用。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徽州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书院教育相比,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024-05-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鼎尖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对外派遣使节的主要国家有高丽和交趾。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自建隆三年(962)至隆兴二年 (1164)年,宋朝共遣使往高丽30次,其中册封使七次,祭奠或吊慰使两次。派往交趾的使节,也主要是册封使、祭奠使,如天圣六年(1028)李公蕴卒,宋遣王惟正“为祭奠使,又为赐官告使。除德政(李公蕴之子)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93年7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大沽。其后,迎接官员多次向马戛尔尼提出演习叩头礼的要求,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9月8日使团进入热河后被告知:   “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9月11日,和坤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节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

——摘编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材料三   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此外, 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外交使节派遣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双方在礼节上各执一端的主要意图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设立驻外使领馆的历史背景。
2024-05-0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许多城市妇女走出家庭,成为与农业相脱离的手工作坊主、雇工或女使。如(贾易)“无为人,七岁而孤,母彭氏以纺绩自给,日与易十钱,使从学”。“九市馆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是宋朝城市妇女从事商业活动的真实写照。她们大多是沿街、上门叫卖的小商贩,或是开中小店铺的店主。城市中还有很多依靠文化与技艺谋生的妇女,《齐东野语》就记载了一位精艺绝妙的女医邢氏。宋朝时期的酒楼上已有一些受雇为酒客斟酒换汤的妇女,还有一种临时受雇的妇女,类似于现代的钟点工。

——摘编自郭宏荣《宋朝市民阶层妇女研究》

材料二   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农村妇女外出务工的最佳方式并不是进工厂,而是做女佣。以晚清的广州为例,社会对女佣需求量很大,女佣则主要来自周边农村。她们受雇从事的家务劳动均是以往乡间家务劳动的自然延伸,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且广州地区妇女无缠足陋习,亦不忌讳抛头露面。这时的女佣,与之前的女佣已有本质区别,她们与东家建立的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没有或者基本上不存在人身依附与从属关系,成为与女工一样的职业女性,有“广州梳佣”等专门称谓。|当地竹枝词写道:“梳佣光洁小环妖,短短衣装窄窄腰。娜步湛华园外过,花香人影共娇娆。”她们的装束较为时髦,其衣饰装扮甚至被一些大家闺秀仿效。

——摘编自夏坤《晚清广州女佣研究》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三次写入全国党代会报告,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与妇女的基本权益,纵深推进对不合理的婚丧嫁娶习俗、不平等的性别观念的整顿(整治),基层女性不仅摆脱了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性别限制,而且拥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和发展可能性。

——摘编自彭杨扬《重视基层女性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妇女走出家庭后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妇女走出家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晚清广州女佣与宋代职业女性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广州女佣群体兴起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女性职业选择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认识。
2024-05-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