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仰望星空,探索世界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世界的脚步。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人观测星象,主要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往往只描述观测结果。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利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保留下来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古希腊人带着超然的心态观察天象,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公元前2世纪,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利用天球的模型对星座进行观察,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 颗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第一个星表。他还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

——摘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材料二   从中世纪到17世纪,欧洲知识界一直存在着对“自然”这一“神秘力量”的认识和掌控,如有巫术、炼金术、占星术等等荒诞不经的方法参与对自然世界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摘编自舒国滢《论近代自然科学对法学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人类探索宇宙大事记

时间事件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人类第一次飞上太空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
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20 世纪后期以美国、俄罗斯为首,欧洲、日本等参与组建国际空间站
2019年——2022年中国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天问一号”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空间站技术领先世界,期待不同层级的国际合作;“羲和”逐日带领中国步入“探日时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与希腊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2)据材料二,人类对“自然”这一“神秘力量”的认知和掌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科学革命对人类探索世界有何作用?
(3)下列选项中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探索宇宙”的时代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C.美苏争霸,将竞争范围扩展到外太空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质基础
E.“羲和”逐日带领中国步入“探日时代”
(4)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03-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2 . 中外改革之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古及今,为求“通”,中外各国改革因时应势,各具特色。

材料一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统一的政策,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板、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依据材料一、商鞅为了推动变法的顺利开展,采取的策略有(     )(双选。选对一个,多选或少选不得分);
A.借助政权支持,因势利导   B.为秦统一奠基,影响深远
C.改革涉及面广,措施全面   D.尊重传统文化,改造利用

材料二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举士,…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置总理衙门函》1864

“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其核心者,唯“脱亚”二字而已。”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

材料三   19101917年,墨西哥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迪亚斯的反动独裁统治,但远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19347月,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第一、加速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经济;第二、实行工业国有化,扩大工人的民主权利;第三、改革政治体制,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卡德纳斯改革的原因。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中外改革之路?
2023-12-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3 . 材料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发生在(     
A.公元前3世纪早期B.公元前3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早期D.公元前2世纪晚期
2.秦始皇在全中国革除的“古人之遗法”,主要包括(     )(双选)
A.贵族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
3.秦始皇创设了哪些“后世之治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什么积极性?
2023-11-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材料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材料中的“三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是以________(地区)为核心区的。
2.孔子追求的“天下共主”时代存在于什么历史时期?他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此目标?
2023-11-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下·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5 . 盛世之下

清朝前中期随着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古代的盛世局面,但是盛世之下潜藏的各种问题却威胁着王朝的统治。

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环顾四周,近郊诸邦,皆为属国,通译四方,举踵来王……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事。

——《清高宗(乾隆皇帝)实录》

材料三:康熙帝在其统治的后期,已经明显地感到庞大的人口对社会形成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入口大规模流迁。……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流动,严重冲击着社会旧有的制度和统治,人口压力与阶级矛盾相交织,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定。

——摘编自张言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鼎盛时期,历史上分别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很多“治世”的时期,请再写出两个教材中提到过的治世局面:________、________。
(2)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请选择与此现象相关的事项________。(多选)
A.废除宰相B.军机处C.资本主义萌芽D.奏折制度
E.厂卫制度F.行省制G.理藩院H.文字狱
(3)材料三表明清朝当时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人口现象,除了人口压力之外,你认为清朝中期统治危机还有哪些体现?
2022-06-02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反馈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

关于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不同学者或宏观或微观给出了各自精辟的分析:

分析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②……,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分析二:“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政府划开,这两边的职权又怎样分?这是秦汉时代首先遇到的大问题,也是此后中国政治史上一向要碰到一个的大问题。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以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唯一的国家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我们这几十年以来,一般人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说是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一”中君主专制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①……,②……)并结合史实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认识“分析二”中钱穆对中国古代皇室位置的评价?
2019-09-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高三五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7 . 科举制的兴废

材料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

——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材料二: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新政”开始推行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2)依据材料二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请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3)依据上述材料,通过科举制的兴废谈谈你对制度建设的认识?
2019-09-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高三十二校联考(12月)历史试题
8 . “孔子的命运”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2016-11-18更新 | 9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八校高三联合调研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