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绢与马

绢马贸易是中国古代通过物物交换的一种贸易形式,“绢”主要指丝织品及布帛之类的织物,此类贸易主要发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民间和官方均存在这类贸易的记录。

小明在学习中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搜集到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   《石染典买马契》


   

这件文书是一份唐朝时的契约,出自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有3位保人作证。

马一匹,骝敦六岁。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如后有人寒盗认识者,一仰主,保知当,不关买人之事。恐人无信,故立此契。两共和可,画指为记

——《石染典买马契》原文


(1)材料一若用于研究绢马贸易的细节当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材料二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三   突、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绢马贸易的影响。

绢马贸易在安史之乱后发展迅速,小明又搜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四   时回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五   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草尽泉枯马病赢,飞龙但印骨与皮。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

——白居易《阴山道》节选

材料六   凡发府兵……,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

——《新唐书·兵志》

材料七   (唐宪宗时)礼部尚书李绛奏言:“..北狄、西戎,素相攻讨,故边无虞。今回鹘不市马,若与吐蕃结约解仇,则将臣闭壁惮战,边人拱手受祸…”

——《新唐书·回鹘列传》


(3)材料中的“乾元”是(单选)(     
A.庙号B.谥号C.尊号D.年号
(4)上述哪些材料能用于研究安史之乱后绢马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绢马贸易的认识。
2023-08-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综合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地理学与“世界观”。地理学被称为“历史之眼”,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图

   
A.1136年刻于石碑上的《华夷图》拓片

   
B.12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德里斯所绘的地图

   
C.欧洲地理学家瓦尔德泽米勒所绘地图


材料二 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大事记

年代重要事件
1583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介绍世界五大洲和地圆说
1602利玛窦绘成《坤舆万国全图》,在北京刊印
1623传教士艾儒略著成《职方外纪》,系统介绍五大洲知识
1668康熙帝令传教士南怀仁等编成《御览西方要纪》,介绍西方风俗国土,流传颇广。
1782纪昀编成《四库全书》,书中怀疑《职方外纪》所载为妄说。
1848徐继畬《瀛寰志略》刊行,因弃用华夷之说,被士人夫视为异端。

问题
(1)地图A处于中国____朝代。
A.汉B.唐C.宋D.元
(2)地图B所示半岛,7世纪兴起阿拉伯帝国,以下属于阿拉伯文化成就的是?
A.希罗多德《历史》B.伊本·西那《医典》
C.欧几里得《几何原本》D.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3)地图C没有标明时间,推测该地图绘制的大致时间,并说明理由。
(4)二幅地图对地理空间的认识有何异同?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看法。
2023-10-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民族融合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问题:
(1)北魏的统治者在制度建设上作出怎样的“抉择”?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看法。
2019-09-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十三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社会转型
材料一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 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2019-01-30更新 | 8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举制的兴废

材料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

——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材料二: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新政”开始推行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2)依据材料二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请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3)依据上述材料,通过科举制的兴废谈谈你对制度建设的认识?
2019-09-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高三十二校联考(12月)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末诸司使,内臣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

①内臣:此处指宦官。

——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七,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材料三:尽管残暴,秦始皇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为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建立了范例,这种模式在中国一直保存至20世纪早期;他还为中国指明了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某些个别阶段的分裂外,政治和文化上的统一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请回答:
(1)仿照C处样式,按序号填入相应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提取到哪些信息
(3)基于以上材料,并联系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2019-09-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校2012-2013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7 . 两宋繁荣
曾担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的美国学者罗兹•墨菲称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在《亚洲史》中他这样评价宋朝,“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联系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6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