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政府发起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动,领导这些探察的是宦官郑和,郑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带着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队,辅以庞大的武装军队,可以镇压探险队所到达的任何港口出现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郑和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和锡兰。第四次航行到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最南到达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在整个旅行过程中,郑和随意把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作为礼物散发出去。在返航时,他从东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寻常的礼品,包括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郑和及其同伴尊重他们所遇到的当地神灵和风俗习惯。郑和通常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确立了中国人的地位和声誉。在他第四次返航时,郑和带来了30个国家的使节,他们来到中国,对明朝宫廷表示了敬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呈现出陆、海、天、网全面推进的态势。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自2015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成为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流、媒体智库、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广泛地合作,与共建国家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不断加强,拉近了共建国家人民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蔡彤娟《“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呈现出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这些区域交往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3-22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届高三3月测试历史试题
2 . 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

——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
22-23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3 . 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但在某些发展阶段又具有特定的相似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畅游。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代以“导奢导淫”,礼拜金钱之风,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

——摘编自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的觉醒”除表现为对知识的推崇外,还体现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彼得拉克在他的《歌集》中抒发了对情人劳拉真挚的爱,以绚丽多姿的笔墨描写劳拉的形体美与精神美。……在薄伽丘的笔下,人性是具体可感的,是两情相悦的爱恋。

——肖四新《人文精神的张扬与反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与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不同在欧洲出现的背景。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022-09-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统编版)A卷
4 . 自古以来,中国连接世界的商路变化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大力推进文化交流品牌建设,举办中国一中东欧、中国一东盟、中国一欧盟等十余个文化年、旅游年。自2015年起连续3年以“美丽中国一丝绸之路旅游年”为主题进行系列宣传推广,成功打造“欢乐春节”“丝路之旅”“青年汉学研修计划”“中华文化讲堂”“千年运河”“天路之旅”“阿拉伯艺术节”等近30个中国国际文化和旅游品牌。另外,还举办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综合性文化节会。

——整理自2018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据图1并联系所学,归纳唐朝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基本特点,简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主要原因。
(2)指出图2所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图1相比,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交流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下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商路中的地位变化给予你的启示。
2021-11-10更新 | 340次组卷 | 1卷引用: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2022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中、西方人文精神始祖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等生活的时代,也是人口迁移、王朝更迭的动荡时代。他们分别开创了两种文化最本原的东西,为两种文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者都将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救世济民的最高精神。

——摘编自[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增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念。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非是世界上唯一的、最早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基督教会并不能垄断全部的“德行”和“真理”。启蒙运动崇尚理性精神,据许多研究者认为,至少部分地源于中国。例如历史学家方豪就曾认为:“此运动之来源,中国实多于希腊。”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说明两人在思想文化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简析中华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022-05-26更新 | 414次组卷 | 6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统编版)B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蒙恩谕曰:“曩者奉皇考命,会同大学士办理公事。汝以学士趋跄(进渴)其间,朕见汝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心甚器重之。询之旁人,知为吾张师傅之子。朕心喜曰:‘吾师有子矣!'后闻汝官刑部、吏部皆有令名,更为喜慰。今见汝居心忠赤,办事敬诚,益知为天祖所笃生、皇考所教养,成兹伟器,以辅翊朕躬者也。汝其勉之。”

——据《张廷玉年谱》整理

材料二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钜。大学士鄂尔泰……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亭太庙,以昭恩礼。

——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三 上(乾隆帝)以廷玉不亲至,遂发怒,命降旨诘责……廷臣请夺廷玉官爵,罢配亨。上命削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廷玉即请南还,上愈怒…上用大学士九卿议,罢廷玉配享,仍免治罪…ニ十年三月,(廷玉)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摘编自《清史稿列传七十五》


(1)根据材料概括张廷玉受皇帝重用的原因。
(2)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地位。
7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民族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经过)金代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概括钱穆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认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
8 . 某大学历史系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的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2020-11-04更新 | 254次组卷 | 54卷引用:2010年河南省长葛三高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的?
(2)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4)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摘编自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材料三   “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摘编自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