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对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帛缠树。有人感慨,“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揭露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B.说明隋朝国力强盛
C.铺张浪费加重了百姓负担D.体现炀帝暴虐残忍
2 .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

材料一   自清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时人认为西方便是“新”的模板。国人将世界分成新旧两部分,而西方便是中国想要进入的“新世界”,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均是时人想要输入西方文明以过渡到“新世界”的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梁漱溟不无夸张地说,中国的西化潮流很快“退落,成为过去之事”,“其转损(liè)就在头一次欧洲大战中;从那次大战后到现在,完全为另一潮流所代兴”。

——摘编自周月峰《以“未来”否定“现代”》

材料二   中国五四运动更多地表现出对以往文化的批判性,这种批判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文化的自我批判。文化的自我批判当然也不是五四时期特有的思想现象,事实上,明清之际便已从不同方面呈现文化的自我批判意识,但是,五四运动自我批判和明清之际的文化自我批判之间存在重要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首先是面向过去,其目标是从所谓理学回到经学,或者说,从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回归原初的儒学。比较而言,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主要指向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新的观念世界。由此,以往历史传统和近代的观念、过去和现在、古与今、新和旧交织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之间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其中存在多重意义上的思想张力。

——摘编自罗志田《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世界”的内涵和分析一战后中国思想界的思想态势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与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区别,并分析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影响。
2023-12-0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二次联测)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明清时期江南市镶蓬勃发展,缔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成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

材料一   南浔镇历史悠久,兴起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位于太湖东南,由湖州一平望运河穿越而过.正好处在湖、嘉、苏三府交界处的桑蚕丝织业中心地带。此地生产优质丝绸一辑里湖丝,使它成为湖丝集散与贸易中心,其经济地位和经济总量是其他府县无法比拟的。

材料二   如表为明末清初湖州市沈氏《沈氏农书》反映的农业经营


《吴江县志》记载,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逯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清朝《黄渡镇续志》记载道光之际,里中所产土布,衣被七闽者……本镇商人孙时杰创议自牧自运嗣是土布自运福建之路以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浔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市镇蓬勃发展的影响。
2023-12-0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的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材料一   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到了宋代还是有增无已的继续发展下去。可是,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

——摘编自张伟保《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元代在开创漕粮海运的同时,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体制。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大运河开凿运行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的象征和杰作,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在古代中国诸多巨大工程行列,唯有大运河能够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防御游牧铁骑的万里长城,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就其对国计民生的综合功效而言,却明显逊色于大运河。至于秦始皇陵、明清宫殿皇陵等大工程的劳民奢靡,其正面效益更是与大运河有天壤之别了。

——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运河成为“唐宋帝国大动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2023-12-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康熙皇帝在与大学士等官员的一次谈话中说:当时“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约计小民有恒业者十之三四耳”。下表为安徽休宁县某地占地情况。
年代
土地占有情况
康熙四十五年
(1706)
康熙五十五年
(1716)
乾隆二十六年
(1761)
0—1亩35 户23.97%40户27.40%25户21.55%
1—10 亩82 户56.17%79户54.11%68户58.62%
10—25 亩27户18.49%25 户17.12%18 户15.52%
25 亩以上2户1.37%2户1.37%5 户4.31%
合 计146 户100%146 户100%116 户100%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


以上材料表明(     
A.该地情况印证康熙皇帝的判断B.该地情况反映了国家政策变化
C.清代的土地占有并未趋向集中D.清代的土地状况各地可能不同
6 .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选取34封朱熹与人往来的书信,编成《朱子晚年定论》。他认为朱熹晚年思想与陆九渊趋同。该书刻印流传后引发激烈批评和争论,批评者认为此书完全是“颠倒黑白”,“援朱入陆”之作。顾炎武批评该书“颠倒早晚,以弥缝陆学而不顾矫诬朱子,诳误后学之深。”由此推知(     
A.王阳明是为了宣扬心学B.朱熹与陆九渊思想趋同
C.顾炎武反对理学的虚伪D.朱熹的思想被后世误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公元39年,刘秀下“度田令”,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有十余个郡太守因“度田不实”被诛杀,“学为儒宗、八世博士”的大司徒欧阳歙也因测量田亩作弊、贪污,被捕下狱死在狱中。“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这说明(     
A.度田有助打击豪强B.度田是为整顿吏治
C.东汉初年政局动荡D.土地兼并妨碍民生
2023-12-04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 以下为关于“士”的几种评论。
人物观点出处
孟子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孟子》
范睢(天下之士)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战国策》
荀子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睢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而唯权势之嗜者也。《荀子》
上述材料反映了(     
A.士阶层开始崛起B.养士之风盛行
C.士重视发展经济D.士人竞争激烈
2023-12-0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反映。

唐诗,这是隋唐文化中的瑰宝。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继承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各时期、各地区文化的结果,是前代优秀诗篇的发展和升华。雄壮刚劲的建安文学,朴实清新的陶渊明诗,生动奔放的北朝民歌,都给予唐代文学家、诗人以极大的影响。唐代诗歌就是在唐代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在疆域辽阔、交通便利、丝路繁盛、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重视文化的环境中,继承前代优秀诗歌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唐代应该出唐诗,应该产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世界级的大诗人。

——摘自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隋唐多元文化”撰写历史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11-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有学者认为:秦朝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在于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朝制度特点的是(     
①皇帝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   ②官职有明确分工,且互相牵制
③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④郡、县官员可世袭罔替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023-11-3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