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
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2020-11-01更新 | 175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孔子韩非子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D.孔子韩非子老子
2020-08-04更新 | 252次组卷 | 40卷引用:【全国百强】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维护周礼,力图稳定统治秩序
4 .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哲学为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B.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C.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2019-03-03更新 | 146次组卷 | 15卷引用:【百强校】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018-06-09更新 | 9408次组卷 | 138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土地若归少数富人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碍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

——孙中山《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依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关注民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其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担忧?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设想?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7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