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儒家学说产生于独特的时代环境,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孔子题材的两枚邮票





材料三   孔子而后,儒分为八。以后有更多的发展和变迁。由于对孔子思想的某因素的偏重,便可形成一些新的观念体系或派生结构……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一说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从战国至汉代的学者如何基于时代需要“重新解说”儒家思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缘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和民国初期提倡尊孔的主张相比,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反孔言论无疑是十分激烈的,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他们从本质上是反孔非儒的。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打算也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决裂,而是采取“重新定位孔学”的方法,即先打破孔子偶像,然后在恢复孔子及其思想的原来面目。在自由、民主等观念日益为现代化作出贡献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为实现救亡图存,重估儒学价值,并推动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

——摘编自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学者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态度的影响。
3 . 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兼思想家,在东亚一直被视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三   西汉疆域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是“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兼思想家”的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统一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形态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开拓和稳定西北边疆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022-1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说;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早期的民本思想由此形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

材料二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纵观西方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始终。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视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在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驾驭和支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陈新忠《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比较,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两者共同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的界限和行为标准,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射礼作为一种实践“礼”与“仁”的手段和途径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

——摘编自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

材料二   汉代社会的各种力量、各种组织和各种活动都被置于中央政府的统治和管理之下,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当然也不例外。体育活动也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当时,边境部队经常举行秋射,不仅提高了将士的射艺,而且也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体育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体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的大学传授的是“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和《礼记》,此五经据认为代表了孔子的传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概述”。

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13世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新儒教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理性主义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政治和社会伦理体系。直到1912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新儒教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不变的指南和正统学说。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在13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司马迁……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宫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请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指出孔子所具有的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史记》的史学地位和价值。
2020-11-2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