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末期,礼包括贵族交际中的礼节及贵族婚丧嫁娶等的典礼。当时儒者依靠襄助这些典礼和教授仪文为生,“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及弟子将当时的交往礼仪和各种典礼整理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礼》。他传承古典文化的原则是“述(记述)而不作(修改),信而好古”,但在传承礼的细节上偶有取舍,例如冕,古礼用麻,时人用丝,孔子遵从民众习惯,因为当时用丝廉价;又如古礼臣拜君于堂下,而当时臣拜君于堂上,孔子采用古礼。孔子传承礼的指导思想是“忠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的意义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六经中,《礼》是孔子常讲和弟子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中唐以来,韩愈等人打着“复古”的旗帜,掀起了恢复孔孟思想正统地位的古文运动。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客观上要求儒学更多地关注现实,即强调“格物致知”。面对从相对统一到偏安一隅的现实,许多有识之士努力通过对儒学经典研究,从而作出符合现实的新解释。因此,以“理”为宇宙万物本质的本体论哲学观逐渐形成,这既论证了封建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又孕育了一种与之相抗衡的理性精神。更重要的是,两宋理学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人性,使得传统儒学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等精神,真正融化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重视礼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孔子对礼的传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理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2023-07-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 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 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5次组卷 | 3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对人类、人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亦是最高的政治目标。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忠恕之道”,同时经过“礼”的外在社会规范的雕琢实现“立德”以塑人的积极追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至理名言。孔子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结合才能明德立行。孔子主张人自身的内省,并不断进行行为的检查、调控、修正及完善,如曾子所言及的“吾日三省吾身”,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出处与道德准则相符合,同时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摘编自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材料二   宋明理学提出了“复性”说,他们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前者至善,后者有善有恶,因此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就是“存理灭欲”,恢复“天地之性”。程颢、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因此“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朱熹认为:“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道德规范是永恒不变的,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天理”,人只有遵守。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君臣、父子、夫妇间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具体的且更有约束的。

——摘编自刘志华《中国儒家德育思想的转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德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明理学的德育思想与孔子的不同。
2023-08-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崩溃时代,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在同一时期,希腊也有一批知识分子为后世西方文化提供了重要养分,当时许多希腊城邦都有追求学问的人,他们致力于思考抽象的问题。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从“制造之争”到“制度之争”,再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它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此后中西论争的基本态势。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及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展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
2023-07-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
2023-04-21更新 | 37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虽“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强调“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在财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在理想国中,国民谁也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统治阶级——哲学家和武士“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够拥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物质财富仅是一种下等财富。

——摘编自朱晨蕾《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论之比较分析》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财富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据材料比较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的异同,说明他们的财富观对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国为契丹族所建,神册元年(916),阿保机称帝建号伊始,即着手祀天礼神。他就首位尊奉对象征询群臣,“太祖同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宣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阿保机还吸收儒生参政,他任用蓟州玉田人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投据故典,参酌国(契丹),与汉仪杂就之,使国(契丹)人知而行之。”在此影响下,一些契丹贵族也主动推行儒教,如渤海人大公晶在良乡,“建孔子庙学,部民化服。”

——摘编自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保机尊祀孔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保机尊把孔子的意义。
2020-02-11更新 | 21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为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材料二   在理想的社会中,每一部分都要遵循正确的等级。柏拉图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最上面的是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第二等级是御国御侮的战士,第三等级是劳动者。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
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
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
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
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演说

孙中山设计的《实业计划》封面
材料四
报复的本质只是增加了邪恶。因剑得到的亦
将因剑失去。
——甘地《青年印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位先哲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他们提出其理想社会的背景。
(2)分别列举孙中山为达到材料三所说“三样目的”而进行的奋斗。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孙中山和甘地的异同点。
2020-04-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