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2023-03-24更新 | 622次组卷 | 72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科试卷
3 . 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韩非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据此可知,二者都
A.遵循传统礼乐制度B.旨在提倡民本思想
C.主张明君治理国家D.反对贵族徇私枉法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某一学派认为周文王因施行仁义而王天下,数百年后的徐偃王奉行仁义却丧其国,并提出了“时移而法不移者乱”的观点。下列符合该学派思想主张的是
A.克己复礼B.君主集权C.兼爱非攻D.隆礼重法
6 . 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荀子、墨子B.庄子、孟子、邹衍
C.老子、孔子、韩非子D.孔子、老子、商鞅
2021-11-16更新 | 211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期,韩非法治思想中的“法”和“术”都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所以他又提出代表政权的“势”,把“法”宣布为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标准,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这说明韩非的法治思想
A.迎合了时势发展需要B.体现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C.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D.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8 . 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
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2021-10-15更新 | 460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这种观点
A.旨在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B.有利于君主专制思想的萌发
C.促使各国建立君主专制统治D.夸大君主作用违背历史潮流
10 . 孟子说:“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韩非子说:“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主要是
A.恢复社会经济B.实现国家统一C.建立稳定秩序D.保障百姓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