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1 . 2022年夏季中国南方多省受持续不断的极端高温天气影响,一度出现用电、用水极度紧张的局面,为此湖北某市提出“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的倡议。这与下列哪一派的观点相吻合(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 . 孟子说:“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韩非子说:“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主要是
A.恢复社会经济B.实现国家统一C.建立稳定秩序D.保障百姓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环境宽松B.士人崇尚游学
C.人才争夺激烈D.社会秩序混乱
2022-11-19更新 | 278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论来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
C.是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体现天理和伦理道德的融合
5 . 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
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2021-10-15更新 | 460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孟子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反映了孟子(     
A.重视民生问题B.强调人伦秩序C.推崇重农抑商D.提倡民贵君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2019-09-05更新 | 817次组卷 | 38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考)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材料二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问题
(1)材料一中“礼”是指什么?在作者看来,礼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观点出自谁?作者站在什么视角看问题?
(3)请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其影响。
2010·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2019-01-30更新 | 664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0年湖北监利县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8月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