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且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2-18更新 | 389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而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该学派(     
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B.主张“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D.推动了古代思想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0-12-02更新 | 401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荀子认为,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韩非子说: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治理不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随意猜度,就是奚仲也做不好一个轮子。荀子和韩非子
A.论及治国方略B.主张重视人治
C.倡导礼法并施D.具有法治精神
2020-11-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材料二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出现了大量的私田,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增,希望享有周天子那样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孟子、荀子的共同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这些思想主张在当时的政治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影响。
6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2)任选材料中的两个人物,谈谈其思想的现实价值。
7 . 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由此可知( )
A.百家争鸣局面结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B.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C.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D.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2020-11-1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B.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D.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2020-11-01更新 | 270次组卷 | 6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四校高二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9 . 《礼记》载:“股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商周“天命”“天道”的观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韩非子主张“法治”。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D.政治意识由重神事转向重人事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孟子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3)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