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会有恻隐之心。统治者只需要顺从自己内心的恻隐之心,就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使“民有恒产”,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认为“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

材料二 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以“君权神授”为核心,认为人间的皇帝就是代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人民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否则就是反对上天。他还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宣扬“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五常”也是天的意志,天的安排。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段练《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孟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到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 .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
2022-09-27更新 | 304次组卷 | 5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周公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由此可见儒家(     
A.试图复兴周公政治理论B.公认周公是儒学开创者
C.肯定周王朝的统治制度D.认可周公对儒学的奠基
2022-08-2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4 . 《荀子王制》中说:“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材料体现出荀子主张(     
A.仁政爱民需要礼贤下士B.执政要以人为本
C.重视保护人民群众利益D.兼爱是治国之本
2022-08-09更新 | 43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商代的青铜礼器上多刻有表现尊神事鬼的饕餮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刻有生活、战争场面的纹路。这一变化说明
A.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
B.青铜器功能由祭祀向日用转变
C.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特色
D.受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影响
2022-05-31更新 | 858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2届高考考前测试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要“制民之产”,即给老百姓一定的产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自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以此督促他们做好事。这一观点
A.受到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广泛推崇B.是民本思想下和谐社会的构想
C.推动了小农经济模式的基本确立D.顺应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趋势
2022-05-13更新 | 611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韩非子》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法家引用这则寓言意在
A.强调趋时更新B.否定等级秩序
C.讽刺不劳而获D.阐释农本思想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韩非法治思想中的“法”和“术”都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所以他又提出代表政权的“势”,把“法”宣布为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标准,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这说明韩非的法治思想
A.迎合了时势发展需要B.体现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C.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D.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