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韩非子·解老》中记载“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贵虚静而重变法”。这反映了韩非子(     
A.重法令并保持其相对稳定B.强调道德教化与法治并重
C.追求虚静且反对变革法令D.重视治国的稳定和持续性
昨日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三考前冲刺模拟历史试题(河北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他们一开始就是有组织的团体,最高领袖的职位由前任传给他所认可的贤者;团体成员都得服从命令,并且不得计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以最坚定的意志反对战争。据此可知他们是(     
A.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B.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
C.游走诸侯间的纵横家D.崇尚逍遥自由的道家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三)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3 .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墨子•非命中》:“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阻。”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A.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B.爱亲尊贤的政治理念
C.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D.站在相同的阶级立场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4 . 墨子在《兼爱下》中说:“兼(爱)即仁矣,义矣。”据统计,《墨子》讲“仁”共116次。西晋鲁胜在《墨辩注序》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儒家学派不断壮大B.学术文化交流频繁
C.仁义成为争霸借口D.儒墨学派交互影响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B.墨家思想代表的是下层阶级的愿望
C.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D.希望社会矛盾缓和平等的理想寄托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
6 . 孔子认为,人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道德原则,“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指出,发明天赋的善性就是人之“本心”,“尽心”“知性”即是“知天”;“存心”“养性”即在“事天”。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B.儒学思想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C.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D.民本思想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7日内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先秦诸子百家在辩论之时,经常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历史教训来作为说理的工具。如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中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等。这说明先秦诸子(     
A.缺乏形式逻辑推理B.思想相互融合吸收
C.迎合社会现实需要D.思想与宗法制糅合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战国后期,荀况到访秦国,感受到“其百姓朴”,官员“不比周,不朋党”,政府“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但也明确地指出“(儒)粹而王,驳(即礼法并施)而霸,无一焉而亡。”由此,可知荀子(     
A.预言秦国灭亡命运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强调道德教化作用D.反对法家治国主张
2024-05-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强化考试(四)历史试卷
2024·河北沧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墨子批评儒者“立命缓贫”,认为“命”的观念是“昔者暴王作之,穷人术(述)之”,他提出了“有命则富而可贫,无命则贫而可富”的反命题,宣扬人的“强而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富,不强必贫”。据此可知,墨子(     
A.批判了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B.揭示天命观对生产力的制约
C.否定了贵族执政的经济基础D.强调个体主观能动的重要性
2024-05-21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学说,将儒家礼法思想加以改造。荀子从批判孟子“人性本善论”人手,以“人性本恶”为逻辑起点,系统阐发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观点,认为“至道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由此可见,荀子的观点(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基本实现B.为当政者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C.标志着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结束D.使儒学基层教化作用日益凸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