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治国之大体有四: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四本者具,则帝之功立矣。”《袁子正书礼政》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儒法对立
2019-11-0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 .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出自
A.儒家B.道家C.法家D.佛教
2019-10-2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高三考试研究测试历史试题
3 . 从文化角度看,属于“儒家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是如图中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 .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有两个源头,即
A.礼与法
B.道与法
C.礼与乐
D.农与商
2019-10-23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十二校2016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这里的“礼”泛指
A.钱财礼物
B.等级秩序
C.血缘伦理
D.儒学源流
2019-10-23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十二校2016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在孟子看来,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是
A.人性本恶
B.人性本善
C.先贤思想
D.礼乐制度
7 . “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想到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这种思想主张应该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2019-10-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十四校2016年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教学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封邦建国、礼乐教化
B.帝国分裂、民族纷争
C.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D.皇权加强,疆域拓展
9 . 孔子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状况,首先应该
A.要求统治者对人民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B.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结束连年混战局面
C.重视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来约束人民
D.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
2019-10-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10 . 孟子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其逻辑起点是
A.人性本善
B.人性本恶
C.“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D.“仁政”是儒家追求的目标
2019-10-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