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度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4 . 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此观点属于(     
A.儒家“仁政”思想B.道家“无为”思想
C.法家“备变”思想D.墨家“尚贤”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荀子在《性恶》中提出了“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
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
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6 .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时人从分裂到统一的诉求
7 . 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孟子B.庄子C.邹衍D.墨子
8 . 先秦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子主张“因能授官”。以上言论表明
A.百家思想的融合B.三者主张通过选官实现政治平等
C.否定世卿世禄制度D.人才大量出现
2020-08-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汗牛充栋。某古典文献中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记载。该文献是
A.《论语》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