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A.仁政爱民B.与时俱进C.人文主义D.无为而治
2018-10-01更新 | 23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 . 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各项,是属于老子思想的有(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 . 金开诚先生在《漫话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据此,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清高”的是(  )
A.商鞅B.屈原C.贾谊D.郑燮
2018-09-3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练习2
4 . 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判断出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个聚会
①“兼相爱,交相利”
②“施仁政于民”
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8-09-1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5 .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其散文的特点是
A.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B.推理与叙事相结合
C.严肃凝重,深沉慷慨
D.政治色彩浓厚
6 . 古代韩非子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制“思想的实质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绳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将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制代替君主个人意志
2018-08-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7 .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反映的是
A.法家的改革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C.儒家的民本思想
D.墨家的尚贤思想
8 . 习近平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管子·明法解》中也有关于“法治”的言论:“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下列关于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民治”,后者是“人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两者都服务于统治者的统治
2018-07-20更新 | 997次组卷 | 13卷引用:2018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同步检测卷
9 . 中国古典文学极具时代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艺术感染力很强,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B.楚辞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句式以四言为主,更适于表现丰富情感
C.杜甫的诗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D.南宋的词增添了慷慨悲壮、低迷伤感的情绪,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10 .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018-06-09更新 | 9420次组卷 | 138卷引用:【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