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 .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当时出现的私有观念,儒、墨、法家诸子既肯定“私利”的合理性,又充分颂扬“公有”。这表明儒、墨、法家诸子
A.充分肯定夏商周三代B.认可天下为公的社会
C.都主张重建社会秩序D.全面否定了私有观念
3 .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世纪前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的人类文化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思想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以下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思想主题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存天理,灭人欲”D.“良知即天理”“致良知”
2020-09-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荀子在《性恶》中提出了“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
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
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5 . 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孟子B.庄子C.邹衍D.墨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
A.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B.助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有利于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D.推崇“立贤而不立长"
7 .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
A.韩非子B.李斯C.荀子D.孟子
8 . 在“法”与“德”关系上,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
2020-08-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韩非子承认人性恶,从国家治理层面讨论了性善论的错误,采用确切的制度来治理国家,他进而把礼阐释为法,明确了以法治国的基本思想。这说明
A.各学派逐渐融合成一体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C.诸子百家存在共通之处D.思想成为权力的附庸
2020-08-0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吕氏春秋》中提出,执政要“顺民心”,先古圣王都是顺民心,然后成就功名的。只有“德得民心”,才可以“立大功名”。又说凡有政治举措,一定要事先了解民心民意。由此可见
A.该书深受墨家思想影响B.编撰此书具有政治目的
C.体现了原始的民主色彩D.当时小农经济形态盛行
2020-08-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