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2023-03-24更新 | 609次组卷 | 7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战国时期,“诸侯力政”,孟子有“定于一”的横议;荀子则呼唤“四海之内若一家”;成文于战国的《尚书·大禹谟》,托名夏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说明当时(     
A.儒家主张恢复夏制B.国人渴望国家统一
C.士人伪造古籍成风D.各国纷纷推行变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韩非子在《显学》中说:“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在《饬令》中说:“故国力多,而天下莫之能侵也”。这体现出韩非子主张
A.富国强兵B.实力外交C.发展耕战D.救弱致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孟子提出“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五十而衣丝,七十而肉”,遇到灾荒可以避免死亡。孟子这一主张
A.竭力维护了奴隶制度B.顺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
C.违背了孔子仁的思想D.指导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
2021-11-28更新 | 720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咸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这表明,先秦时期
A.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
C.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
6 . 吕思勉说:“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已可说是切于时务的兴,而不切于时务的亡了。但时异势殊,则学问的切于实用与否,亦随之而变。天下统一,则需要与民休息,民生安定,则需要兴起教化。”据此可知
A.诸子学说始终是国家政治的附庸B.诸子以推动文化教育的繁荣为己任
C.时代变迁推动了诸子学说的演变D.百家争鸣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申不害,战国时期思想家。他要求君主掌握生杀大权,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要求臣下绝对服从君主,即“尊君卑臣”。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孟子B.邹衍C.墨子D.韩非子
8 .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流派,由于这些思想的提出者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其治国思想差别很大,但他们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却高度一致,均坚持“君主专制”。这说明当时
A.国家统一为人心之所向B.兼并战争推动思想统一
C.等级分封重新焕发生机D.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所以“威势可以禁暴,厚德则不足以止乱”。由此可知法家
A.在治国上主张“法主德辅”B.主张严刑峻法强化中央集权
C.人性论观点带有偏激色彩D.认识论不被当时社会认可
10 .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其法禁,必齐赏罚”的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