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指出东周初始,“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逐渐衰落,中原大地处于无政府状态。为实现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春秋战国时局的变化说明
A.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变革B.“以德为本”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法家思想的诞生是时局变化的必然D.平民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 . 学者刘泽华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指出:“(战国)‘百家争鸣’的实际结果不可能促进政治走向民主、思想走向自由,只能是汇集成一股强大力量,促进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强化。”这一论述说明战国时期(     
A.法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B.诸子百家思想呈融合趋势
C.诸子思想的政治影响深远D.“百家争鸣”奠定了民主基础
2024-02-2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2023-03-06更新 | 251次组卷 | 3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2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各家各派冲突激烈。老庄绝仁弃义,孟子驳斥杨朱,荀子排斥老庄,法家批判各家,杂家则用拼凑的方法将各家思想综合起来。这一现象反映出(     
A.杂家成为思想界的主流B.法家思想的地位不断提高
C.争鸣中孕育融合的趋势D.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消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2023-08-17更新 | 1604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 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西汉武帝时,如何强化社会的管理成为统治者急需,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在五代乱世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面临着巩固政权与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而此时的儒学可以治国却难以治人,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明清之际黄宗羲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材料三:早于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也有一场思想“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在黄宗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殊途同归的有关“公意”与“议政”“权利”与“权力”的阐释。 由于种种原因,启蒙思想在中国止于“思想”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但从黄宗羲的论证中,从梁启超的评价中可以体味到其发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地方自治、民主议政等一些具有近代宪政气息的思想因素。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2022-12-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些思想(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争鸣B.反映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C.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建立D.体现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8 . 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表明诸子百家(   )
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
C.关注社会的发展走向D.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
2022-12-05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战国中叶,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此类言论在战国中后期的著作中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统一国家的愿望B.百家争鸣的局面
C.改革变法的趋势D.休养生息的政策
2022-11-1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将“天之意”解释为“爱人、利人”,并据此阐发了“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的政治理想。该思想家的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B.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
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D.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