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总体看他们的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属于双峰并峙的状态,但不同时代二者的学术政治地位又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汉代汉朝“杂王霸而用之”,孟子常遭政界和学界批评,而荀子则受好评。汉代儒生所学习的“五经”,其解说大多来自荀子,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将荀卿列于孟子前面
唐代前期唐太宗在《帝范》中反复引用荀子之言。魏征在贞观十四年上疏中说:“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唐代中后期韩愈反对佛老,强调儒学的纯粹化,提出“道统”论,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列为儒家道统人物
宋代理学家提倡“天理人欲”之辨,认为荀子“有法无天”
明代前期朱元璋读《孟子》有“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等言论,下令将孟子逐出孔庙
明代中后期心学家王阳明公开承认他的“致良知”学说源于孟子,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荀子被逐出孔庙
清代前期乾嘉学派对《荀子》一书重新校勘训释,荀学获得了空前发展

——摘编自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时要史论结合)
2022-02-2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儒家学说产生于独特的时代环境,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孔子题材的两枚邮票





材料三   孔子而后,儒分为八。以后有更多的发展和变迁。由于对孔子思想的某因素的偏重,便可形成一些新的观念体系或派生结构……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一说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从战国至汉代的学者如何基于时代需要“重新解说”儒家思想。
3 . 【不同人眼中的孔子】

材料一: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祭孔令》

材料三: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概述材料中伏尔泰、袁世凯、李大钊所说的孔子。
(3)他们这样评价孔子的意图是什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2023-10-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如图。(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3-01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难点05 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思路与注意事项-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2021-12-09更新 | 264次组卷 | 2卷引用:期中考试模拟卷(一)(考试范围:纲要上第1-4单元)-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