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史料反映的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
2 . 不同的历史观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 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韩非子》

材料二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 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

材料三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 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

——《老子》


(1)依据材料一判断,“中古之世”距今大约( )
A.4000 年     B.3000 年     C.2000 年     D.1000 年
(2)研究中古以前的历史,我们采信史料的途径是( )
A.查阅史书文献   B.收集口传资料   C.阅读神话资料   D.考古与文献互证
(3)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历史观?哪一则材料中已具有唯物史观元素?
(4)在中国古代,上述材料中的什么历史观占据着主导地位?你怎样看待这种观念?
2023-01-1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新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摘编自《淮南子》

史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摘编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史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摘自《左传》

史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归纳史料一、二、三中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
(2)结合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023-11-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之圣王禹汤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大禹躬行此道, 他深知“ 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禹“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   者得食, 寒者得衣, 劳者得息, 乱者得治 ’。”他“兼爱天下之百姓 ”,“遂得光誉令问於天   下 ”。

——摘编自(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

材料二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 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 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 ……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 《韩非子·饰邪》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墨家和法家眼中禹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墨法两家对 禹形象认识差异的影响因素。
(2)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2023-11-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于儒家学说对于“器以藏礼”“器以载道”的物质文化观念,墨家在造物艺术方面则体现了功利与实用的价值特征,进而表现出与儒家礼制观念针锋相对的价值倾向。这种不同从根本上反映了双方(     
A.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B.兴起时代的不同风尚
C.不同阶层利益的冲突D.价值判断的不同倾向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023-10-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故“亲亲而仁民”;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 夫人之所有也”,故“治民无常,惟治为法”。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     
A.知识分子的价值标准B.重构秩序的人性判断
C.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D.治理国家的策略要求
9 . 战国末期法治盛行,荀子面对法律的客观存在及实际价值,予法以独特位置,由此他提出(     
A.天人合一B.严刑峻法C.兼爱非攻D.隆礼重法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材料二:

《汉书》篇目举例
卷五          景帝纪
卷六          武帝纪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卷六十一   张骞传
卷九十       酷吏传
卷九十四   匈奴传
卷九十六   西域传

——摘自班固《汉书》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孟子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
(2)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2023-11-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