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孟子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反映了孟子(     
A.重视民生问题B.强调人伦秩序C.推崇重农抑商D.提倡民贵君轻
3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 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 不为孔孟独享,“道” 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乃至宇宙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
2023-06-23更新 | 253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2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之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课堂例题
6 . 社会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

——《选择性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p20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墨法道四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并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的?并列举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近代思想家们从“审视”发展为行动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法者,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录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尊崇儒家,包括:在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在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人学儒家经典。……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000余年之久。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材料三   思想界一直有一个关于文化与政治之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文化优先论,还是制度优先论。我认为如果纯粹从抽象逻辑上探讨,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两者可能都同样重要,没法分清孰轻孰重。

——高全喜:“究竟什么是共和国?”


(1)概括材料一中所涉及到的几种政治思想,指出它们的共同点。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就“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之关系”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9 . 在回答梁惠王“天下恶乎定”的疑问时,孟子斩钉截铁地说:“定于一。”《韩非子·解老》则阐论了“兼有天下”之道。《吕氏春秋》亦云,“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春秋公羊传》明确提出“大一统”的主张。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不同学派缺乏相互竞争B.统一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C.社会普遍认可中央集权D.诸子学说差异逐渐消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与言论大多见于弟子记录编写的《论语》一书。下列观点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B.“道法自然”C.“兼爱”“非攻”D.“国不法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