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

材料一

时期丞相命运
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枚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三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七《官制总序》

材料四

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内阁苜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中枢机构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协调君权与相权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的新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
2 . 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时,丞相行事的标准是“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氏昏乱,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因此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总之朝廷,所以稳当。”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摘自李俊主编《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宰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初年的宰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变革的趋势。
3 .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2018-12-20更新 | 1937次组卷 | 3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1、图示3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2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治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1)依照例子填空。例: A.皇帝制度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3)依据以上材料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在政治领域产生的主要影响。
2018-01-03更新 | 85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
6 . 中国古代疆域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下面为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趋势。
2024-01-0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尽显治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中央官制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央官制,归纳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
(3)图1、图2分别是汉朝与清朝的形势图,请任选一个朝代写出这个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设置的管辖机构,并说明上述朝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管辖的意义。
2024-03-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铺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的,有宗室的,也有寒门的。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郑石桥《中国职官制度中的内部控制考略》等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2)据材料结合所学,简析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4-02-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据《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理

材料三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部分数字统计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总产值数比1949年增长
810亿元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77.5%145.0%48.5%
城乡人民收入/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
70%30%
国家财政收支总收入总支出结余
382亿多366亿多15亿多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的表现,并概述秦汉时期“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2)根据材料二,以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为视角,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对于《钦定宪法大纲》而言的主要进步之处。结合所学,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指出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表现,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对这一表现加以简要评析。
2024-01-2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为了便于统治,秦统治者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此后历朝大多如此。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贫民出身的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史》

材料三   明朝内阁的职掌主要是: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明代守成之君不够勤政,便命司礼监文书房接收并分检通政司章奏,然后送阁票拟。票拟之后,由司礼监太监照票代帝批红。内阁与司礼监彼此制约,内阁及外廷部院、科道等官互相牵制。

——《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其差异性》

材料四   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军机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太子太保、掌吏户刑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高官做遍,在清朝历史上空前绝后,无人能敌。

——《和珅评传》

(1)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为巩固统治分别建立或完善了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说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
2024-01-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