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功绩。
2023-12-2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盛时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文字。经历汉朝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材料二   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摘编自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吐蕃、南诏、渤海等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汉朝时期人们的何种观念得到了发展?结合所学,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利于这一观念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政权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历程中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2023-11-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2-01-13更新 | 363次组卷 | 40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4 . 史料分析题:
地方行政制度创新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甘二史札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騫朝对西周政治体制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变法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法的目的。

材料三


图1

图2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经济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四 西汉时期,对中西交通道路的开騂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识读图1和图2,回答问题



图1(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示意方向图)

图2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四中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为管理两图所示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设了哪一构?写出这一机构的性质。
2021-12-1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上图路线的名称是什么?此路线的开通者是谁?此条路线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2)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认真观察,请在图中填出这一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四个政权名称。

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3)据所学,列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说出这一时期积极推动北方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
2020-11-21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他抢救孩子,唯一的原因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


(1)材料一是战国时期某儒学思想家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打的一个比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位思想家?其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材料二: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经》


(2)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了“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三字经》强调“三纲”“五常”的积极意义何在?

材料三: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材料三中的“他”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材料三反映了他什么思想主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亲,接近)仁

——《论语·学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依据材料一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影响?

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材料四李贽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商贾亦何可鄙之有?”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李贽的思想观点。

2017-10-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