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设置河西四郡。公元前60年,在今新疆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汉朝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更有效管理。这些举措(     
A.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B.体现平等的民族政策
C.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D.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
2024-03-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中华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汉武帝初平岭南时,其地“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后派官吏到岭南“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这些措施(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
2024-03-03更新 | 444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A.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B.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C.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4 . 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之法,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辗转发卖各地的贡物以营利,直属大司农。东汉初盐铁官转属郡国,均输之事废罢;大司农下属仍有平准令,但其职责仅仅是“掌知物价”,已不从事商业经营。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     
A.体现了统治者让利于民B.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C.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4-01-26更新 | 199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安徽专用)-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A.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B.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6 . 《汉书·薛宣传》记载:申咸批判薛宣骨肉之情单薄,不宜封侯,薛宣之子薛况指使人将其刺伤在宫门外。廷尉以薛况本意是维护父亲为由,罪减一等。《后汉书·刘恺传》记载:安帝初年,清河相叔孙光因坐藏罪禁锢二世不得为官。太尉刘恺认为依《春秋》经义,罪止本人,不应禁锢子孙为官,得到皇帝认可。这反映出,汉代(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实践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D.封建礼仪制度不断完善
7 . 两汉时期,宰相的出身复杂多样,如萧何、申屠嘉出身于布衣,周亚夫、窦融出身于功臣豪门世家,刘隆、刘恺出身于宗室。这反映了(     
A.科举制度的影响日趋凸显B.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
C.门阀贵族统治的彻底瓦解D.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2024-01-0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三新”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全国受命于君,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所以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就君民关系,董仲舒说:传曰: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故君唱而民和,君动而民随;就君臣关系,董仲舒说,臣是受命于君的,所以,君臣之礼,若心之与体,心不可以不坚,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董仲舒认为,统治者是天命神授的,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摘编自丁银高《论董仲舒的王权思想》

材料二   黄宗羲对以君为主的君主专制制度有所不满,明确肯定了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某一君王的天下,所谓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他对君主专制下的也进行了批判,认为的产生是要与君共治天下的。他把治天下比喻为曳大木,臣与君是共曳木之人也`同时强调了人治的有效规范、引导与约束惩罚。

——据鲁敏《黄宗羲反君主专制思想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黄宗羲的君权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君权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4-01-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三新”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天下无道、世风日下的社会动乱局面和“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严峻形势,孔子及其弟子们以上古三代文化和华夏文明的捍卫者自居,将全部关注的焦点都对准了现实社会的“救世”“补弊”问题,把自己的学说定位在“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关于“人道”的框架内。当孔子和孟子在各国诸侯之间奔走游说,竭力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均未能见用,然而在汉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董仲舒的学说和汉武帝的治国之道却找到了共同的指向,那就是维护皇权——大一统。董仲舒向武帝上书“天人三策”,其建议受到武帝重视,朝廷在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专用儒经,汉代儒学由此得到尊崇。

——摘编自陈效鸿《从春秋到汉初:儒家思想的历史际遇》

材料二   宋儒在排佛的同时,开始反思儒学。王安石、张载、二程、邵雍等开始把目光投向佛老典籍,他们大量阅读佛老书籍,以“惟理是求”的原则,或援佛老入儒,或以儒释佛老,在吸收了佛老的精髓后,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儒学理学。理学把自然界和入类社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伦理纲常、封建统治是永恒不变的“天理”。理学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儒学长期萎靡不振的局面,而且改变了以往儒学那种繁琐经学形态。这种学术被后世奉为官方哲学,并成为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流,它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冠英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孟的主张“未能见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学说和理学的相同点。
2023-12-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如表是汉代日常生活内容。由此可推知,汉代(     
分类主要内容
衣饰《续汉书》载: “灵帝好胡服……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江苏甘泉东汉墓出土众多的金饰
食物豌豆、扁豆、胡豆、黄瓜、胡萝卜、葡萄、胡桃(核桃)、无花果、橄榄、番木瓜、西瓜等逐渐传播开来;需要经过烤制的胡饼也逐渐普及
以羽翼兽、双头鸟等被西亚民族所喜爱的动物造型为装饰的建筑,在汉墓画像中多次出现
大宛良马、汗血马等多用于骑乘、挽车甚至运输
A.中原与西域物种交流频繁B.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交流促进了文化互动D.丝绸之路丰富了社会生活
2023-11-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