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4 道试题
1 .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召开盐铁会议,讨论是否罢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以及要不要抗击匈奴等问题。以桑弘羊为首代表政府一方,贤良文学代表民间人士,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传统面临重大调整B.时局变动引发政策反思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加剧D.独尊儒术政策成效有限
2023-11-17更新 | 264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制定了细致的张骞墓古物探寻计划书,常委联名的关于整理张骞墓送城固县政府公函中,指出张骞是“吾国著名之民族英雄,开拓疆土,沟通文化,四裔尊崇,万世瞻仰”,对其整理保护是师生不可推卸的责任。此计划旨在(     
A.推进学术研究B.培养考古人才
C.弘扬开拓精神D.提倡民族复兴
3 . 对于地方官员德政书写的方式,东汉时期以“飞蝗过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模式与范本;到了宋代,多出现“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等话语。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促进观念转变B.儒学发展影响官吏评价
C.官员考核方式更加规范D.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革
4 . 元狩六年,汉武帝遣使循行,除了存问抚恤、举荐贤才之外,更重要的是“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由此可知,汉武帝此举旨在(     
A.规范地方行政B.完善监察体制
C.惩治贪官污吏D.削弱郡国权力
5 . 【中国古代的盐业政策】

材料一   

围绕着制盐作坊,在靠近内陆的滨海平原上发现了数量相当的商王朝晚期聚落群。这些聚落居民种植粮食为盐工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资,并承担盐制品向内陆运输的任务。来自殷都及周边地区的王室成员和官员、军队首领,居住和驻扎在高等级聚落和交通枢纽,保卫和控制、管理着盐业生产和食盐外运。

——摘录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从考古看中国》(2022年中华书局出版)

材料二   西汉时期,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盐官分布于二十八郡国达三十五处。盐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诸侯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司农所设盐官取代。宋代,根据盐的生产环节和产地不同,大体上将全国食盐消费区分为官府直接运输销售的禁榷区和允许商人自由贩卖的通商区。商人通过各种途径,或到京师榷货务缴纳现钱,或到边地入中粮草,然后获准取得食盐,到指定通商地区贩卖。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商代盐业开发和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汉和宋代盐业管理措施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徙民实边

材料一   


材料二   《汉书·言兵事疏》载: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材料三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兵变被平息后,武帝对“诸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食货志》
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资治通鉴》卷十九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张掖所置居延县者,以安处所获居延人而置此县。”《汉书·武帝纪》


(1)材料反映了西汉移民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西汉移民影响的认识。
7 . 下图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以及凤凰、麒麟、白虎,祥云瑞草等纹样。该织锦代表了当时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有学者考证为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以下叙述可能作为该观点理由的是(       

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织机模型,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发达的重要见证。

现今日本正仓院珍藏的传世蜀锦——四天王狩猎纹锦,是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实证了蜀锦在域外的广泛传播。

出土于吐鲁番的7世纪文书有“益州半臂”等蜀锦名目,并标有上、中、下三等价格,反映了蜀锦沿丝绸之路在西域的贸易情况。

汉代四川的蚕桑丝绸织造业十分发达,文献记载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锦,成都又称锦官城、锦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1-1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9 . 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致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
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10 . 国家“大一统”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国追求与圭臬,是其治国理政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 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 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 由都护府直接管理, 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 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 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的实践活动。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简要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2023-11-1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