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今日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
2 .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整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此后开辟的中外交通路线称为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他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什么启示?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材料四: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
(2)材料二出土文物实证了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与哪项措施有关?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汉朝设置的机构名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突出的历史特征。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

——汉·晁错《守边劝农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政府的边疆政策及其特点,并说明推行该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然汉制九章。虽并湮灭,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原夫厥初,盖起诸汉。案梁、陈以往,略有其条。周、齐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开皇创制,始备此科,酌于旧章,数存于十。大业有造,复更刊除,十条之内。唯存其八。自武德以来,仍遵开皇,无所损益”。

——《唐律疏议》

注:十恶:反逆(谋反及篡权行为)、火逆(毁坏皇家宗庙、陵寝及宫殿行为)、叛(背叛朝廷或国家)、降(投降敌伪)、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不道(灭绝人道的残杀人行为)、不敬(偷盗皇家器物或祭祀用品以及过失危及皇帝安全)、不孝(不奉敬侍养尊长及违反服制行为)、不义(部下及百姓杀死郡县官吏或丈夫去世而妻子匿不举哀等行为)、内乱(亲属之间犯奸乱伦行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十恶”的具体内容角度分析政府推行该律令的目的,归纳《唐律疏议》的特点,并指出其在中国古代法治史上的地位
2024-05-26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天下费多”,等到大规模的战争一次一次地爆发,财政支出更是急剧增加。富商大贾囤积居奇“而不佐国家之急”,坐视“黎民重困”。武帝通过行政命令,实行改革币制、算缗(征收商人的财产税)等办法,来剥夺商人。同时宣布实行盐铁专卖,原诸侯王封国产盐铁的主要地区,同样设盐铁官管理,盐铁之利收归中央。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一再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令柴薪渡河津者勿税,又免农器收税。又规定:“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揭榜、颁行天下”“诚便商惠民之举, 而堪为后世治国者取法”;北宋政府的“冗官”、“冗兵”、“冗费”十分突出,其财政来源除了靠商税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得自商品的专利收入。从宋初起就对几个主要商品如盐、茶、矾、酒等实行专卖制度。富商大贾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起他们的巨额财富,汴京是“富商大贾所聚”、“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商人从而拥有无数的“田畴邸第”,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政策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政策的新变化,简析宋代商业政策的主要影响。   
2024-05-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世界历史的进程就是人类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馀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壁之。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497年葡萄牙王麦纽尔派遣四只帆船出去,寻找香料源地。____担任者船队的司令。149778日,星期日,我们在拉斯提洛拔锚开船。愿上帝佑助,使我们这次为了上帝而进行的远航能顺利完成。149847日,我们到达蒙巴萨城,可是我们并未进入港内,而逗留在碇泊所。424日,星期二、我们从这里启程到卡里库特城去。关于这地方,当时我们的国王已有所闻。我们向东航行,横渡那大海湾,即是红海所注入的海湾。在下一星期日,我们已好久看不到的那北极星又出现了。

——摘编自某航海笔记,录自《世界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地理知识的积累使欧洲水手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变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人类群体的大规模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指出“大秦”所指称的国家。结合所学,概括大秦和汉朝交往的情况。
(2)阅读材料二、指出船队的司令姓名,以及此次航行的路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此次航行的主要动因和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全球网络建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2024-05-01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乃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材料二   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为发端,一直延续到晚清,五百年间,江西约两千万在册人口流出省外,并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留下了至少一亿后裔。在这些江西移民中,工商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如茶叶、苎麻、兰靛、木竹、油料等经济作物,制瓷、造纸、木竹加工、冶铁、烟火、夏布等手工业,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明人张瀚说:“(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俭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技艺,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摘编自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商人在活跃了五百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并基本上在国内市场丧失了地位……到清中期,长期以来对山林的超量砍伐及开山造田所造成的后果开始明显,水土流失严重,赣江水运发生困难。几乎与此同时,运河的淮河—黄河段因黄河泛滥及改道而淤塞,南北水道被拦腰截断……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沿海地区。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开始兴办近代私人企业。

——摘编自方志远《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

(1)根据材料一、概况明清时期江西商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商人走向衰落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以一千钱装为一畚,用其令、丞的印封缄)……钱善不善,杂实之(钱质好坏都应装在一起)。出钱,献封丞、令发用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不敢选择)。

——摘编自《金布律》

材料二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国家铸造铜钱的权力,开放私人制造货币……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铜来铸钱、发行货币,把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交给有铜矿的地方势力。虽然吕后在位时曾收回铸币权,但汉文帝时又重新允许民间私铸铜钱。《西京杂记》第三卷也曾提及“吴王(刘濞)亦有铜山铸钱”。《古泉大辞典补遗》载:蒋伯斧所藏“高抑四铢”“临菑四铢”“阳丘四铢”“东阿四铢”“宜阳四铢”“姑幕四铢”,皆出于齐地。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最后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汉武帝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货币,从而防止了又一次恶性金融膨胀。

——摘编自边东平《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半两钱的相关规定。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铸币权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3-28更新 | 80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民勤县第一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盐的应用范围广泛,盐税也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中国古代盐的专卖制共分五种情况:一是部分专卖制,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所产之盐,官收、官运、官销,春秋时期齐国实行这种专卖。二是全部专卖制,产、收、运、销全由官办,西汉武帝时期实行。三是就场专卖制,民制、官收、转商运、商销,唐、宋中叶、金、元、明万历以前时期实行。四是官商并卖制,各有经界,不相侵越,五代、宋初、辽、金、元实行。五是商专卖制(即委托专卖制),政府将收买运销之权授予专商,居中课税,明万历之后、清代、民国实行。

——摘编自《中国盐业》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盐业管理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盐业管理对我国现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