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府州,实行羁縻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廷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 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疆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01年版的《中华历史通览》丛书把中国古代史分为12个阶段,分别编写了12本书,每本书以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命名,分别是:

阶段上古秦代卷汉代卷魏晋卷南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
书名《文明曙光》《华夏方兴》《治乱嬗替》《南北分治》《大河滚滚》《流金岁月》
阶段五代十国卷宋代卷辽夏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
书名《乱世风云》《两京梦华》《塞北三朝》《大漠烟尘》《枯荣之间》《冷月清风》
(1)《中华历史通览》丛书的作者以《大河滚滚》作为隋代卷的书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合理的理由。
(2)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阶段特征。(要求:确定阶段,概述特征,形成结论。)
3 .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

上图的农牧界线在秦汉时期历经变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7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今河套乌加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

——摘编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评析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2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北伐匈奴后,收复河套地区,筑朔方城,置朔方、五原郡;开河西,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郡;修长城、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边防体系,这些管辖机构及边防体系的设置,既有利于抗击匈奴,也有利于加强对新拓地的治理。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众降汉,汉设属国都尉保卫其安全,协调其与周围居民的关系。属国吸收了不少匈奴原来的官员到各机构担任武官职务,并保留其原有封号。汉武帝从大一统大局出发,以和亲、谈判、派使者出访、置属国等有效灵活的措施,使“拓边”和“固疆”有地的结合在一起;汉武帝时的官方移民,不仅有移向边地的汉族,也有移入汉地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共同生产,共同生活。

——摘编自尼安木、王玉功《论汉武帝的疆域政策》

材料二   从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共动用了100多万的兵力,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彻底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的不利局势,基本上确定了汉对匈奴的绝对优势。在打击匈奴的过程中,为寻找可以联合的力量,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寻找大月氏。在这一过程中,汉朝第一次得知了有关西域的情况。带着联合乌孙对抗匈奴的使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汉武帝不仅将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到当时可以认知的世界之极限,而且募集、迁徙一些受灾的贫民去开发这些新土地,大批因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的农民暂时获得了生计,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矛盾。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举动历来饱受非议,历代儒士普遍认为对外战争使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以至于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摘编自徐彦峰《自然灾害背景下汉武帝开疆拓土再审视》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疆域政策的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汉王朝与匈奴关系的认识。
6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战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有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摘自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众多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

材料二

地区

史实

新疆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西藏唐朝:与吐蕃赞普结亲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清朝:册封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2)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致,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从材料二中任选其中一个地区,概括古代中原王朝对该地区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汉朝形势图

                  唐朝形势图                                                       元朝形势图

          明朝形势图                                                         清朝形势图




(3)有学者在概括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显著特点时说: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统一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你同意此观点吗?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有说服力的依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陈汤传》记:“(汤)前至郅支城都赖水……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阵)。”鱼鳞阵这种布阵法是罗马军队常用的龟甲阵。《汉书》记载了这个阵法,当然也可以表明这个新的西方罗马(大秦)的作战方式,西汉人已有所了解。《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裔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安息船人所说渡海需要的时间,应是指从地中海东岸到达罗马帝国首都罗马的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摘编自宿白《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但正如甘英西行受到安息商人百般阻挠一样,罗马帝国同中国的直接交往,同样受到安息的阻碍。因为安息商人为了维护自己经营丝绸中介贸易的巨大利益,一直不愿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直接交往。公元前1世纪中叶,一位传奇式的船长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秘密,这标志着罗马人掌握了季风航行技术;再加上罗马人拥有更加坚固和规模更大的远洋帆船,装载大量的船货,延长航程得以实现。据文献记载,无论使团,还是商人,都是趁3月开始的西南季风,从红海海口漂洋而来中国的。

——摘编自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交往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中国与罗马交往的条件及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