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河西汉塞

材料一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天子遣从骠侯赵破奴击姑师,虏楼兰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天汉初年(公元前100年),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在建置武威郡时,曾于北驿道沿线,新置媪围,扑擐二县。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汉代四郡两关示意图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成功开拓河西走廊,后来逐步在河西地区构建了一整套河西汉塞防御系统,“河西汉塞”可以概括为四郡、两关、河西长城。汉河西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顺着河西走廊一直向西延伸到西域,其构成除堑壕、“天田”、土垄、塞墙、山川险阻等以外,还筑有一系列障、坞、燧、关等设施与之配合。

——据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

依据材料信息,以“河西汉塞”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8-0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考题点点通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明习律令者”的政治形象

类别概况
以改革著称的法学家晁错学“中商刑名”,力主“削藩”,汉景帝采纳晁错谏言,连削吴、楚、赵、胶西诸郡,吴、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在袁盎的谗言下腰斩了晁错
传承法家思想和律令的“法学家”秦汉时期“明习律令者”中有李斯、吴公、张释之、赵禹、张汤等共计21人,他们不但“掌刑辟”,走实践道路,而且有自己的法家主张
文吏文吏是能够断狱决疑的刀笔小吏。如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功臣萧何就是文吏,名臣魏相“以文吏至丞相”;秦汉时期的大杜律与小杜律分别以执法严苛和宽平著称,传习此二家的“明习律令者”中不乏著名的文吏
经、律兼通的思想家贾谊“明中、商”,文帝时主张削藩、礼治,他的政治思想与言论对汉初统治思想从无为转向有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大师,同时他“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还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此外,儒生兼习文法吏事者还有汉相孔光、瞿方进,郑昌、郑弘兄弟,等等

——摘编自于凌《试析秦汉时期的“明习律令者”》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8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夷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到明清时期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由于元明清“华夷一统”的演进,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结合史实阐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2024-03-26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汉武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活动事迹

重要活动资料来源
汉武帝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史记·大宛列传》

李广利(汉武帝时大将)伐大宛时,“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厖宛城中新得秦(汉)人,知穿井”。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使外国,得胡豆”。《齐民要术》


“孝武(汉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

——班固《汉书·匈奴传》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2024-03-04更新 | 206次组卷 | 6卷引用:秘籍05 抢分专项 · 论述题精练30题(含抢分提示)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然,西方文明并非没有优点。对于这些优点,中国人总归是要学习、研究、接受和吸纳的。西方文明最大的优点,莫过于其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以及在法律的规范下使个人意志得到充分表达、个人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有效机制。……衡量一个文明是否底蕴深厚,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看它是否有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气度。不妨把文明看作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或一个长时段的有机结构。不吐故纳新,不因时因势地变革、更新、创造、发展,便不可能有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

——摘编自阮炜《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估》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中国史相关内容,围绕“文明发展”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2-0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六)历史试题
7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代的移民实边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河西水源丰沛,河沟众多,草木茂盛,土地肥沃,雄关、险津环峙,是屏蔽关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势力强盛之时所锐意经营的西进道路上的重要中继站,是西汉都城长安的御守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摘编自刘玉璟《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

材料三   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主屯田殖谷”。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28万多人。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藏(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地区的移民实边进行合理的历史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7更新 | 18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因制度创新而崛起,亦因制度僵化而灭亡。制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制度变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均存在历史局限性。创新程度如何,变迁方式如何,均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秦亡的教训被汉朝所借鉴,虽然汉代制度设计没有突破秦代模式,但统治者却以渐进的方式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民众的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方才实现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绝对控制,完成了秦制在全国范国的推广。

——摘编自周辰《创新与僵化: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秦之兴亡》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秦汉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世之初,矫枉过正。欲大本枝,先封同姓。建元已后,藩翰克盛。主父上言,推恩下令。长沙济北,中山赵敬。分邑广封。振振在咏。扦城御侮,晔晔辉映。百足不僵,一人有庆。

——《史记》

时群臣升殿奏事者,既可其奏,皆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妄。左正言、直史馆歙人谢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诏从泌请,遂著为定制,中外所上书疏亦如之。

——《宋史》

材料二   秦至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历代的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宗教问题、外交问题和经济问题,都在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反映出来。因此,历代行政机构的设立,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结合材料一中汉初与宋初行政机构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论证。
2023-05-08更新 | 36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