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汉武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活动事迹

重要活动资料来源
汉武帝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史记·大宛列传》

李广利(汉武帝时大将)伐大宛时,“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厖宛城中新得秦(汉)人,知穿井”。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使外国,得胡豆”。《齐民要术》


“孝武(汉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21更新 | 163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5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

——班固《汉书·匈奴传》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2024-03-04更新 | 164次组卷 | 5卷引用:秘籍05 抢分专项 · 论述题精练30题(含抢分提示)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3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0更新 | 252次组卷 | 7卷引用:(热点专练)时政热点01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路相连 美美与共 - 【高考热点】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代的移民实边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河西水源丰沛,河沟众多,草木茂盛,土地肥沃,雄关、险津环峙,是屏蔽关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势力强盛之时所锐意经营的西进道路上的重要中继站,是西汉都城长安的御守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摘编自刘玉璟《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

材料三   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主屯田殖谷”。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28万多人。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藏(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地区的移民实边进行合理的历史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7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话题03 人口结构与人口迁徙-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因制度创新而崛起,亦因制度僵化而灭亡。制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制度变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均存在历史局限性。创新程度如何,变迁方式如何,均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秦亡的教训被汉朝所借鉴,虽然汉代制度设计没有突破秦代模式,但统治者却以渐进的方式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民众的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方才实现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绝对控制,完成了秦制在全国范国的推广。

——摘编自周辰《创新与僵化: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秦之兴亡》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秦汉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3-10-18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论述题-试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孝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根深蒂固,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倡孝道。汉代统治者更是公开声明“以孝治天下”。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人物的事迹。

姓名事迹
铫期铫期……父猛,为桂阳太守,卒,期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从徇蓟
江革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太守尝备礼召,苹以母老不应
李昙李昙字云,少孤,继母严酷,昙事之愈谨,为乡里所称法。养亲行道,终身不仕
王琳汝南有王琳巨尉者,年十余岁丧父母。因遭大乱,百姓奔逃,惟琳兄弟独守冢庐,号泣不绝。弟季,出遇赤眉,将为所哺,琳自缚,请先季死,贼矜而放遣,由是显名乡邑。后辟司徒府,荐士而退

——摘编自《后汉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9-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一部分分类突破题型2开放探究题类型1提取信息说明类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世之初,矫枉过正。欲大本枝,先封同姓。建元已后,藩翰克盛。主父上言,推恩下令。长沙济北,中山赵敬。分邑广封。振振在咏。扦城御侮,晔晔辉映。百足不僵,一人有庆。

——《史记》

时群臣升殿奏事者,既可其奏,皆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妄。左正言、直史馆歙人谢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诏从泌请,遂著为定制,中外所上书疏亦如之。

——《宋史》

材料二   秦至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历代的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宗教问题、外交问题和经济问题,都在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反映出来。因此,历代行政机构的设立,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结合材料一中汉初与宋初行政机构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论证。
2023-05-08更新 | 350次组卷 | 3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3辽宋夏金元多民放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原始社会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堆,强调所选人才是 否具有征服自然和做人的能力。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普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重用布衣之士,千方百计 争夺能言善辩、能征善战和治国富民的人才为本国所用。

西汉
系统地强调德才兼备,“四科”规定:“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 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选人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即体魄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 文理优长。四者均可,则先看德行,德均取才,才均取劳。
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为八个项目:贫、酷、浮躁、 不及(能力不及)、老、病、罢(不勤劳)、不谨。
用“四格”、“八法”评判官人。“四格”为“守、政、才、年”,“八法”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摘编自齐秀生《从古代人才标准看执政能力建设》

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才标准的变化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9更新 | 620次组卷 | 5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留下众多关于家国情怀的名言名句。

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班超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赵一曼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方志敏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

钱学森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从上述材料中分别选取一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名言名句,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的地方机构

朝代机构名称
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东北地区设乌桓校尉,并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隋朝在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但由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郡守县令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进行边疆地区民族管理 
元朝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
明朝在长城一线设置众多军镇,称“九边”
清朝设理藩院, 并且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有效的差别对待政策

——摘自姜凯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研究》

材料二:

▲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                                     

                                                     

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2-24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期末真题精选 · 论述题60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