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书》录有《太史公》一百三十篇(《史记》的初名),其中十篇有目录无书。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十篇未成有录而已,元、成之间(司马迁死后)褚先生更补其缺”,“其后刘向,向子歆(刘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南宋学者叶大庆在其学术笔记《考古质疑》中谓《司马相如传》乃班固所作,而《史记》则称太史公作。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指出刘歆窜改《史记》是为伪古文经制造依据。由此可知(       
A.文献并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
B.辨伪考证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C.考古新发现进步有助于破解历史研究的争议
D.历史研究利用历史文献只能采信其原始版本
2024-03-22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西汉刘向编写的《列女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妇女专史和通史。该书把女性从寄附他者的传记中划归出来,独立而书之,使妇女在史书中争得一席独立的地位。该书的编写(       )
A.提升了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B.创立了重视妇女地位的史学先例
C.淡化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D.冲破了儒家思想束缚女性的枷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秦朝灭亡后,反思秦亡成为当时的主题,贾谊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贾谊在《过秦论》中反思秦亡,探究汉代政道的问题在于继承秦制,从源头上进行反思;《治安策》则针对文帝统治当下存在的问题。贾谊认为秦以霸道取天下,却不能长久,汉朝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弃霸道而就王道。贾谊吸收前人的思想,并加以系统化,以“道”作为他政治哲学的基础。在贾谊那里就像在老子那里一样,道是最高和最终的本原。……贾谊清醒地看到,民众是贤肖皆备,但选拔人才仍要让人民参与。政道和治道的统一就在于教化,教化的关键在于教化者自身必须是教化的体现,这样才能化名成俗。贾谊在中国政治霸道原则已经确立的情况下,仍试图恢复王道的政治原则,统治者并未予以重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根据材料,概述贾谊政治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2024-03-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有学者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书写材料影响文辞B.简牍时代文化衰落
C.纸张决定文化发展D.纸张发明影响世界
2024-02-21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月考试历史科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汉朝文学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刘向编纂的《文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选集,它收集了先秦至西汉前期的优秀文学作品;汉朝哲学理论成就突出,发展了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大学派,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繁荣;汉朝在科技方面也迅猛发展,如李冰“治水策”、张衡的地动仪、数学和医学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这些体现了(     
A.文化认同意识开始出现B.东亚儒家文化圈已形成
C.奋发向上和大一统气势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正统
2024-01-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给刘邦特殊待遇,班固的《汉书》则用了上下两卷的篇幅记述高祖刘邦,多有对人物与天象详尽的记述,并推论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结论。据此可知(     
A.两部史书编纂体例各不相同
B.个人情感倾向导致评价各异
C.儒家思想影响东汉史学评价
D.东汉时期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2023-12-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并六国,统一西戎、百越、西南夷,建立起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被认为是天下的主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在统治范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促进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统一,扩大了华夏文化的传播,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与交融。汉承秦制,是秦统一王朝的继承与发展。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处在统一政权治理下的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发展,华夏民族吸收边疆民族成分,发展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民族共同体——汉族,以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各方面的进一步统一,“华夷一统”观念得到加强。

材料二   宋统一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与北方的辽及后继的金、西北的西夏形成并立之势。宋虽无力恢复汉唐大一统之治,但以华夏正统自居。契丹建立辽朝,统一北方诸族,形成了草原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辽文化。契丹统治者以中华正统自居,将当时的宋、辽政权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继辽而起的金朝是由地处东北的女真人建立的。金灭辽、北宋,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与交融。宋室南渡,大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发展。而女真人南迁契丹、汉地,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发展,并迅速走上了汉化道路。金朝统治者自居中华正统,奉行尊孔崇儒政策,“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在金朝的统治下,女真及北方各族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与中华认同加强。

——摘编自刘正寅《从民族交融发展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023-12-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设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商王)名天乙。见于《世本》及《荀子·成相》篇。而《史记》仍之。卜辞有大乙,无天乙,罗参事谓天乙为大乙之讹。观于大戊。卜辞亦作天戊。卜辞之大邑商,《周书·多士》作天邑商。盖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讹也。且商初叶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却大戊。皆冠以大字,则汤自当称大乙。

——摘自王国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材料二   司马迁《史记》中列传的最初排序是《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开元二十三年奉皇帝的旨意,将“老子、庄子”一篇升为列传之首。放在伯夷之前。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唐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三年敕升於《史记》列传之首,处伯夷上,于昔藏宋刻《史记》有四,而开元本亦其一为。”

——摘编自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

材料三   西人言富国学者,以农矿工商分为四门。农者地面之物也;矿者地中之物也:工者取地面地中之物而制成致用也;商者以制成致用之物流通于天下也。四者相需,缺一不可。与《史记》之言,若合符节。

——摘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王国维认为商汤当称“大乙”而非“天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修改《史记》中列传择序的目的。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研究《史记》的特点,并概述影响学者研究《史记》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黄帝内经》只论述“热病之常而不及其变”,而《伤寒杂病论》则认为热病有热症,也有寒症,有实症,也有虚症。这说明张仲景的学说(     
A.重经验轻理论B.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C.重视辨证施治D.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2023-12-1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是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慧的变化来占卜吉凶的术数类帛书。该书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其中所记载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大了0.48日。材料反映出汉代(     
A.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B.天人合一学说的流行
C.以神权维护君主专制D.天文观测的水平较高
2023-12-0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