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邦和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安)臣闻: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土,永免于凌夺矣。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请均田疏》

材料二:严如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对川陕楚交边山区的记述:“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许,一株常二三包。山民言大米不耐饥,而包谷能果腹,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可取于此,与大麦之用当,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除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外,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据同治《平江县志·物产》所云“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摘自陈锋《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还通过在受援国设立跨国粮农企业,带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摘自林子涵《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安在农业生产领域向孝文帝所提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建议实施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在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变化,并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在对外援助上的不同。结合所学,从农业生产角度分析中国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的理由。
2024-04-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浙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3 . 宋代以来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中国经济的各种进步在江南表现得最充分,江南在许多方面常常比其他地方都领先一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材料二: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伴随着西方国家来到中国沿海,把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之中,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海禁”政策显得愈来愈不合时宜。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开始北方人民南迁对江南地区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怎样顺利解决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难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扼要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江南经济水平“领先”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海禁”政策的影响。
2024-02-0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迁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

魏晋南北朝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有九十万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诗句)

一遇水旱,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

——整理自《史记》《汉书》和《魏晋南北朝史》等

材料二   由于正德以后棉花的广泛种植,刺激了对蓝靛的需求,蓝靛的国内市场骤形扩大。而此时赣南山区社会形势的相对安宁,就吸引了大批流民前来植靛牟利。……到明后期,赣南已成为靛业的一个著名产区。“(赣州)城南人种蓝作淀(靛)……州人颇食其利”,产品远销西北省境。

——摘编自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从成因角度对表格中的历代人口流动进行分类。指出材料一中“北虏”引起的叛乱,并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赣州蓝靛种植繁盛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后期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压制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转型的主要因素。
2024-01-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改革是统治阶级根据时代发展而采取的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初期,刑罚较重而忽视对民众的教化。孝文帝登基后,通过亲自断刑等深入了解法制建设的缺陷,于执政期间多次创制和修改法律。他创立“留存养亲制”,对于犯罪的人,家中如有年长的父母而又无人照顾,则可返家尽孝。逐步缩小“缘坐刑”对亲朋的牵连范围,又在很多情况下用流刑代替死刑。他首创婚律,规定北魏权贵的通婚对象可以是汉族名门。孝文帝深知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于是修改相关条例以更加具体地约束官员的行为。……在执法判刑中坚决引入监督机制,促进法、律量刑的公平性。孝文帝还主张权贵犯法与庶民同罪,他遵守法律,太子因触法被处以重刑。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成为我国古代法制改革的典范。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降直至清末,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受到西方的全面冲击……清末新政影响最大的当属法制变革……后来袁世凯政府的《暂行新刑律》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两次颁布的《中华民国刑法》,在涉及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时,虽然立法者很多为欧美著名大学法学院出身,但他们均充分考虑了礼教礼制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法制的变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处理其中涉及伦常关系的问题,尽学西法未必就是良策。因为西法毕竟取自域外,如果不能依据实情进行调适,平衡礼法关系,法律就非但无法合情合理,反而可能导致社会秩序出现紊乱。

——摘编自桑兵、关晓红《比较与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弥补北魏初期的法律缺陷的措施。结合所学,基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西法未必就是良策”,并列举两个中国古代律令儒家化的史实。
6 .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①②③处文化遗址的名称及承续关系,并从政治方面概述遗址①的文化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人口南迁与经济结构发展演变之间的关系。
2024-01-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检测历史试题
7 . 古代和近代新安商人是活跃在中国经济、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群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衣冠南渡”的现象,在这些南渡之人中,就有一部分人定居在距离中原比较近的新安(新安江的源头)。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子东山再起的劲头儿,但是面对的却是“山九田一,丰亦不足食”的现实。新安人虽然没有发达的陆路交通条件,但大自然给了他们便利的水路,特别是新安江,直接可以通达杭州,再通过杭州与大运河相连。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形成商帮集团。

—摘编自[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二   明嘉靖(1522—1566年)至清末民初,新安商人渐趋衰落。一代代新安商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了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新安商人达到了鼎盛时期,‘无新安人不成商’这种说法,开始叫遍天下”。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历史上出现大规模“衣冠南渡”的两个重要时期,说明东晋时期“新安商人”被迫经商、“活动”频繁的因素,并写出“新安商人”后来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明代“新安商人”形成实力雄厚商人群体的客观条件,及其在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B


上图为西周克盉,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
铭文节选:王曰:“太保(召公)!……余大封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偃(燕)。”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朝代)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填写字母),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填写字母)。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其所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列举秦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
(3)阅读材料三,完成“▲”填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023-12-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简述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023-11-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晋书》

材料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唐·李白(758年)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   一废于靖康,再废于金亡,中原太平规模,尽为寒烟衰草之荒凉。所以鞑人绝望(目之所及)江南,如在天上。

——(元)郑思肖《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历史事件,文中的“帝”对此历史事件作何应对,并结合该时期的政治特点来解释“导”在朝中的显赫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四海南奔”的历史事件及其对唐朝统治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3)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鞑人绝望江南,如在天上”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2023-11-2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