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3 道试题
1 . 公元422—423年,北魏向南朝宋发起战争,夺取了刘宋以金墉、虎牢、滑台、砺磝等河南四镇为核心的黄河下游以南地带,取得了战争胜利,即魏宋河南之战。这一战争客观上(     
A.推动了民族交融B.奠定了对峙格局
C.缓解了民族矛盾D.促进了江南开发
2024-01-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疫灾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水患灾害严重B.少数民族政权医疗水平落后
C.百姓漠视疫情D.战乱频仍以及人口大量迁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理念。

材料二   5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朝阳古称“龙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的交汇地,见证了中原文明和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

材料一   公元407年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在朝阳建立北燕政权,其延用具有汉文化色彩的国号“燕”。在已发掘的北燕王室冯素弗墓葬中,出土的铜质鎏金官印及墓表上均刻汉字。墓中的铁甲片样式具有明显中原风格,其中出土的饰品如鎏金铜带钩和步摇饰,亦有明显的汉文化色彩。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冯太后即出身于北燕王室冯氏家族,受家族的汉化影响,冯太后汉文化修养相当精深,为其日后领导北魏的汉化改革打下基础,并影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432年北魏攻灭北燕并火烧龙城。后冯太后从北燕宫殿废墟上搬来础石做基石,于北燕宫城南门旧址建“思燕佛图”木塔,即朝阳北塔,来纪念其祖父北燕王冯弘以及弘扬佛法。北塔的础石吸收了前朝各民族的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北魏的民族特色。

材料二   隋朝重修朝阳北塔,新塔具有明显隋代特色。唐朝在塔上增加了精美的彩绘,北塔成为隋唐时期朝阳地区民族融合的缩影。唐代营州治所设在朝阳,管辖今辽西地区,营州境内设置18个羁縻州安置内附少数民族,对维护边疆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营州是东北诸族与中原往来的交通枢纽,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由此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的异域文化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文化。营州境内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使民族间经济往来密切。“互市牙郎”遂应之而生,安禄山、史思明皆因懂蕃语而在营州出任互市牙郎,此外,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和渤海郡王大祚荣都出身于营州地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燕政权汉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朝阳地区民族融合的特点及影响。
2024-01-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学者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A.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B.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亡
C.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D.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2024-01-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则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说汉语B.改汉姓C.穿汉服D.改籍贯
2024-01-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第1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4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开放的社会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2024-01-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九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如表言论所体现的理念是(     
历史人物主张
西晋傅玄

上不兴非常之税,下不进非常之贡”。赋税徭役“不过其节”,确保老百姓“使力足以供事,财足以周用”。
东晋鲍敬言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
南朝萧子良

“救民拯弊,莫过减赋”,减赋实际上“略其目前小利,取其长久大益,无民资不殷,国财不阜也。”
南朝梁武帝“赐鰥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威加振恤。”
A.以民为本B.重农抑商C.工商皆本D.严刑峻法
2024-01-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北朝文学作品《木兰辞》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其中“天子”与“可汗”的称谓反映了(     
A.民族文化的交融B.各族的政治隔阂
C.北方的政局动荡D.南北政权的对峙
2024-01-2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北朝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这说明此时(     
A.中国北方完成民族交融B.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C.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D.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