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8 道试题
1 . 翻开历史长卷,从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时期“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英阜”,以及唐宋“洛阳家家学胡乐”“万里羌人尽汉歌”。这些现象的出现(     
A.大大拓宽了华夏文明的空间维度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表明民族交融加速音乐艺术发展D.折射出社会激烈动荡的格局
2024-01-3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观察下面两幅地图的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地方的藩镇割据势力强大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C.民族间交融取代民族隔阂D.政权更迭中蕴含统一趋势
2024-01-3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在走向统一的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下列事件中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西晋宗室发生内战
B.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
C.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D.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列举西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024-01-3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信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东南西北人。颜之推,祖籍琅琊,先祖随晋南渡,一生间关南北,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自叹“三为亡国人”,饱尝离乱、深怀忐忑。
(1)颜之推辗转南北间可能见到的下列场景有_______(     )(多选题,涂写字母)
A.五胡入华,民族杂居       B.战场厮杀,火器争雄
C.吴音胡语,流转耳畔       D.胡床风靡,垂足怡然
E.北朝士人,研习汉籍
(2)颜之推个人命运,深系于家国时代。①其所悲于______;②其所幸于______。(     )(多选题,涂写字母)
A.动荡离乱       B.融合更新       C.社会失范       D.重归一统
(3)隋唐承转,兼采南北,创制革新,再铸中华。按要求,将下列字母所示内容,涂写在表格空白处。



面临问题应对方案
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


传统中央官制下,宰相指挥百官,助理天子,皇权相权,关系微妙。


南北朝三百年间,中原与周边民族盛衰更迭,交错相存。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民族和解政策
(4)简要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024-01-30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6 .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鲜卑,不断向内地迁徙,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下列“深刻影响”的表述,有误的是(       

A.各民族在长期混战中差异缩小,隔阂也完全消除
B.“十六国”政权大部分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
C.内迁民族推动北民南迁,进而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D.统一全国的隋王朝实际是由鲜卑政权更迭而来的
7 . 西晋末年,五胡内迁,典午南渡,“戎墟”的典故被广泛提及,时人以“戎墟”指涉被“夷狄”等北方政权所据有的中原故土。随着北方政治格局的变动,“戎墟”已俨然成为拓跋皇室对周边割据政权的指斥。这表明(     
A.西晋末年南北对峙明显B.北魏统治者有正统观念
C.北齐学习汉族典章制度D.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解
8 . 5 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包括说汉语、改汉姓在内的一系列改革。6世纪前期,北魏因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恢复了胡将的胡姓,还赐汉将胡姓。这说明(     
A.北朝时期北方政局极为动荡B.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冲突并存
C.西魏彻底推翻了改革的成果D.北魏凭借改革最终统一全国
2024-01-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成玉时的青铜器《何尊》铭文。魏晋时期将“中国”与“华夏”两词融合,“华夏”之称逐渐演化为“中华”。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等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提出近代“中华民族”概念,认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强调在中国主权和治权范围之内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分裂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1917年李大钊强调“今后中国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隶属”。他号召把中国复兴之希望放在“朝野爱国诸同胞”身上。

——摘编自孟成全《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从“华夏”之称演变为“中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1917年“中华民族”内涵发展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内涵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4-0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北魏孝文帝顺应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改革初期遇阻,范仲淹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引发抵制,王安石解决“三冗”和富国强兵的变法步履维艰。三场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     
A.贵族官僚地主等既得利益集团B.依附于土地上的广大农民阶级
C.割据的藩镇和守卫疆土的士兵D.缴纳从业税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