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阮咸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动荡刺激了自我意识的觉醒B.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交流
C.三教合一加速了学术思想的融合D.政权更迭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2023-11-10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之际,印度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东汉末年起,军阀互拼,惯于屠杀前朝子孙,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似能予以解释。当朝君主们向佛祖寻求宽恕,也就为佛教提供政治庇护。北朝的少数民族“自称胡人,当奉胡教”,故较能接受佛教。其统治者在决策时,甚至依赖擅长咒术或博学多材的“神僧”为参谋。寺院因君主崇佛,掌握大量土地和财富,有能力布施、救济贫民,很多贫民更是直接入寺为僧。人民经不起乱世苦难,唯有以佛教来填补空虚之心灵。两晋时期,儒学已没落,道教尚处于初创期,都缺乏宽厚的理论体系,无法引发知识分子的学术兴趣。思想真空之际,富有哲理思辨的佛教,正好在学术方面输入生气,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

——摘编自孟丹《探寻佛教盛行背后的缘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来看》

材料二自汉至宋,佛教东传历经10个世纪,是外来文化“第一次长时间地输入中国”。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也以“佛教的中国化”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同化力。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国,佛教结合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在中国形成了具有不同的民族气派、形式、性格和特征的三大分支。中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政治环境差异较大。佛教石窟雕塑北方多南方少,北“重修持”南“偏义理”等现象,正是这种差异的体现。此外,面对王朝更替带来的挑战或机遇,佛教积极做出适应各王朝统治需要、各类人群宗教需求的回应,并受到不同时代主流思想的极大影响。

——摘编自方立天《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传入与盛行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佛教中国化”的含义。
2022-12-1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抽测二(12月)历史试题
3 . 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唐宋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A.市民文化的影响B.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D.佛道思想的影响扩大
2022-05-14更新 | 1008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昆山市学则优教育培训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魏晋之际,在乱世中寻求精神解放和幸福的魏晋士人对传统价值标准和信仰追求由怀疑到否定,并进而形成了玄学。魏晋玄学的幸福观以其畅性情之自然、重生命之长久、贵精神之自由、尚行为之放达的基本价值取向诠释了对“名教”(礼教)反思后的自然论。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传统儒家幸福观被彻底颠覆B.士人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C.玄学是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2022-04-08更新 | 40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线上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