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3年一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该壁画(     

A.内容虚构,不具有史料价值B.是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
C.内容真实,能反映历史事实D.是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
2024-03-29更新 | 251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下列文学艺术作品中关于人物衣着服饰特点的叙述,反映了魏晋文人(     
人物衣着服饰特点出处
画中几位文人的装束与神情桀骜不驯、藐视世俗。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文中叙述刘伶裸体坐于室内饮酒,客人来了不为所动,辩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晋朝陆机《晋记》篇
画中魏晋文人服饰清净高雅、超凡脱俗。唐末画家孙位所作《高士图》
A.雅俗杂糅的审美取向B.对时代的回应
C.自由洒脱的生活习性D.对儒学的背离
3 .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   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选取三个角度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4 . 图1是建于北魏早期的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主佛,其面相丰圆,大目高鼻、双耳垂肩。图2是建于北魏后期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半身像,其鼻翼较宽,鼻梁狭,高度降低,面相较为清秀,表情温和可亲。佛像造像的这一转变说明(     
A.三教并行格局形成B.社会风气变化显著
C.佛教本土化的趋势D.本土宗教传播广泛
2023-02-11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下图。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壁画中(如下图局部),大都绘有佛徒们洗浴、剃头、刮脸、揩齿、刷牙等内容的壁画。这反映出当时(     
A.已有重视个人卫生的意识B.僧侣生活十分奢靡
C.疫病防治受古代政府重视D.佛教宣扬讲究卫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在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了“汉武帝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不知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实际上,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据此可知,该壁画
A.内容源于艺术想象B.民族交融色彩浓厚
C.缺乏史学研究价值D.带有特定时代印记
2022-05-14更新 | 502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图1、图2、图3分别是我国唐朝、南宋、清朝增建的孔子庙分布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孔祥林《世界孔子庙研究》


分别指出唐朝、南宋及清朝增建孔子庙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0 . 如图是江西省出土的东晋“惠太子延四皓图”漆盘画像。该画像中四位老者和惠太子刘盈均一改汉代庄重、严谨、束发戴冠的形象,而是率真自然、长发披肩、宽衣博带的形象,还饰有动物、祥云、香炉等图案。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社会风尚影响B.封建经济发展C.政治权力干预D.绘画技术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