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对学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劝学内容的演变反映了不同的劝学思想,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变迁,形成了各时期相异的学风、士风。先秦以荀子《劝学》为代表的劝学思想,以“读书求能”作为学习目标,“六艺”之学成为个人能力提高和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科举时代,宋真宗《劝学诗》集中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诉求,儒家经籍成为入仕的载体,形成了鄙俗、功利化的学风;清末面对民族危机,张之洞的《劝学篇》继承并超越“读书求能”,发展出“读书求强”的劝学思想,“明体达用”成为教育内容选择依据,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吴民祥、路世鹏《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与教育内容之变迁》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紧扣主旨;阐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2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辽宁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3分别是宋代主要城市分布图、北宋主要词人籍贯分布图、宋代主要诗人籍贯分布图。

材料二   北宋太祖、太宗两朝,所有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真宗、仁宗父子先后起用王钦若(临江人)、丁渭(苏州人)做宰相,打破了南人不为相的传统。真宗朝的重臣寇准,极力反对让南方人参政。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北派领袖司马光,曾启奏神宗:“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神宗朝的七位宰相,六位是南方人。图7为北宋主要宰相籍贯分布图。

——以上材料均据陈正详《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结合材料一、评述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024-05-14更新 | 22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结构图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到宋代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代政治的基础,“崇文抑武”的局面开始形成。北宋开国皇帝,面对唐朝由兴盛转向衰亡及五代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教训,深知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之”的弊端。政治上一改历史上的武人政治,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人士大夫,对他们不杀少辱,给予很多优厚的政治待遇,从而出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已经成为宋初统治者的共识。反之,宋太祖对武人则处处加以压制,收夺大将兵权,集军权于中央,以防武人势力崛起而谋反。这种崇文抑武的政治制度,后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直到明清。

——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运用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核心观点的理解。
2024-05-12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性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科举制度的演变,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完备、成熟。宋朝科举制度的第一大特点,一系列措施,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第二大特点,是考试方法日益完备、严密,尽量实现“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第三大特点,是在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量达到经世致用;第四大特点,是取士与育才统一,科举与学校相结合;第五大特点,是及第授官优待士人,使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这一演变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还有其他种种,也颇具特色,还都有待于进一步地揭示和研究。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通史·宋代卷》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具体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07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兴起茶马古道,北宋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史载:“(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借贷有所不吝,岁望其一来,不来则数数念之。”“乾道癸巳(117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皆有礼仪。擎诵佛书,碧纸金银字相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写道:“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 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摘编自张嘉琳、梁长平《茶马古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与价值》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4-03-13更新 | 17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的发展演变是观察历史的重要视角。研究过去的制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完善今天的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人在论述制度演变时,分析过“有治人无治法”、“法令滋章,巧饰弥多”的现象。没有制度规范时,人们总希望以制度规范来解决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而有了制度规范,制度本身却总会向合法不合理的形式化趋向流变,甚至背离制定制度的初衷。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制度的发展演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就宋朝是否积弱积贫完成论文,题目自拟。

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再探析

在《宋代经济史》一书中,漆侠重申宋代“积贫”“积弱”的特点:“在土地兼并、官私租增重和国家赋税剧增三者交织的侵袭之下,广大农民日益贫困从而造成了民困的严重局势。封建国家尽量扩大征税,但财政上依然是捉襟见肘,拮据不堪,也形成国穷这一局势。与此同时,宋虽然养了百万大军,对辽夏则卑躬屈节,纳币求和,而对国内方兴未艾的小股起义,也难以应付。外不足以抗击辽夏,内不足以镇压农民反抗,宋专制统治的积弱的局势也暴露出来了。经济上的国穷民困,政治上的积弱挨打,就是宋仁宗统治时期的总局势。”

李裕民在《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一文中则指出:“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如果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总之,以‘积贫积弱’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它不能反映宋朝的本质,而且容易引起对宋史的误解,应予纠正。”

2024-01-2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艺术班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宋史研究涉及到的部分文献史料

《宋会要辑稿》政书类,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记载了宋朝的典章制度。
《东都事略》南宋孝宗时王称撰写,记载从太祖赵匡胤至钦宗赵桓共九朝的历史,附录八卷,包括辽国二卷,金国二卷,西夏二卷,西蕃、交趾各一卷。
《涑水记闻》司马光撰写的语录体笔记,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宋太祖至宋神宗的军政大事、朝典政章。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追述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风俗人情、日常生活情景。
《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会集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
《朱子语类》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南宋理宗时黎靖德以类编排。
《象山集》收录陆九渊往来书信及短篇杂著等,由其子陆持之编成。
从表格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拟定一个具体的研究主题,说明选题的意义和史料选择的理由。
10 . 帝王称谓往往是其权威性或合法性的象征,而在宋代却以“官家”称呼皇帝,“官家”称谓与宋人的皇权观念密切相关。宋代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称呼习惯,研究者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

材料   在古汉语中,“官”含有公共、公有的意思,所谓“官天下”有“公天下”之意。宋度宗时,御史刘散对皇帝说:“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摘编自吴钩《宋朝皇帝为什么称为“官家”》

一天,(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万乘之尊的皇帝问到这样的问题的确让身为臣子的赵普为难,他沉吟了好长一会儿,最终说出了影响深远的四个字:“道理最大。”

从神化的“天子”到圣化的“皇帝”再到职业化的“官家”,历史发展到宋代,神圣不可动摇的皇权已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潜在的变化。

——摘编自王育济、范学辉《宋太祖传》

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称谓相标榜,而是喜闻乐见于与“酒家”“店家”“商家”等相类似的称谓——“官家”。“官家”貌似只不过是较高贵的职业类别而已。

——摘编自孙军凯、杨蕤论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6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官家’称谓与皇权观念”的话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9-06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