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书中,宋朝可算是画上过浓重一笔的王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大相径庭。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更认可材料中的哪种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某高一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时制作了如下表格。请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朝代中央地方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和①制推行②
汉朝设立中朝(内外朝).颁布“推恩令”;设立③
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
宋朝实行④、⑤、三司、台谏并立设立“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设⑥制约知州
元朝设立中书省推行⑦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⑦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试以宋朝为例,谈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建设的得与失。

材料       实际上“选举”一词很早就被使用,古代选举兼指选士与选官,如三代(夏商周)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乡举里选制”“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考察、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的,它透露着机会平等性、选拔人才的一切以考试为尺度的客观性、组织考试的独立性、社会的稳定性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等。这在当时情形下确实难能可贵,由于“家天下”观念和伦理道德,很多被委任的官吏即使不是由人民投票产生的,也能为官清廉公正。这种制度至少给很多平民“布衣”打开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因此,中国古代的很多官吏也是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2023-11-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选官制度与社会管理】

材料一   至汉代采取察举和征辟两途任官。察举是两汉选拔官吏的常设制度,始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惠帝、文帝也先后下诏求“孝悌力田”“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征辟始于西汉而盛行于东汉,除皇帝下诏征辟外,公卿、州郡长官也可以征辟士人为官,但如举非其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文化史镜鉴》

材料二   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门第的限制,科举考试主要有3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宋太宗即位不久,就科考录取五百多人,不仅规模远超以往,而且打破常规,超等任官。与此同时,文官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为皇权依靠的主要力量。宋太宗曾公开表示:“朕于士大夫,无所负矣。”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又有3人为开国功臣,而在所有宰相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南宋共有宰相62人,其中51人出身科举,6人出身太学生,其他4人出身恩荫,1人出身武臣。

——摘编自陈峰《宋代文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等

材料三   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摘编自栗云屏《试论元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度选官的标准,并指出这一标准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朝科举制的认识。
2023-10-0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常说,宋朝“积贫积弱”。其实,北宋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政府财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但丰厚的财政收入难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横征暴敛又加重了民贫,这就是积贫。军事无非是客观的实力加之以主观的实力运用。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各种因素,实力的运用水平却是劣等的,这就是积弱。宋朝消极接受中唐、五代的教训,着重于推行保守的文官政治,实行崇文抑武,其军制是以牺牲军事效能,以束缚武将才能,降低武将地位和素质为代价。宋朝继承自中唐以降丧失养马区的现实,缺乏马源,不重视骑兵的建设,而古代的骑兵犹如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坦克部队,主要以步兵对抗辽朝、西夏、金朝和蒙古的骑兵,就处于弱势。加之自北宋建立不久,就逐渐形成“守内虚外”、消极防御等军事传统,故其武力一直不振,整个时代的尚武精神沦落。逐步实行文臣统兵和宦官统兵,降至北宋末,举朝竟无折冲御侮之将。宋朝的治理有得分的方面,也有失分的方面。

——摘编自王曾瑜《正确评价宋朝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治理“得”与“失”的认识。
2023-12-2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华文明同马文化,紧紧相连。看看新华网的报道: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中国籍青年学者晏然介绍,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化中马的形象,也深深地烙上了“礼”的印记。以下是关于不同时期马的自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甲:我曾驮着商人们出发,走出玉门关,一路向西。骆驼大哥负责驮着沉重的货物——丝绸、瓷器、茶叶……我们要去很多五光十色的都市,在那里用丝绸交换香料,用瓷器交换海珠,用茶叶交换药材,然后满载而归。

马乙:我跟随李世民(唐太宗)平定了天下,打下唐朝的江山基业。我驮着玄奘法师渡过汹涌的大河,跨过山巅,飞越云端,陪他在孤独的夜晚听风听雨。皇宫里最受皇帝宠爱的,除了我就要数美丽的杨贵妃了。我们一起踏青、赏花、打猎、舞蹈,连大诗人李白都被贵妃的雍容气度折服。

马丙:即使是乡下的读书郎,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骑着我,戴上大红花,得意扬扬地去朝中做官。我喜欢和这些宋朝的读书人一同出游,去看山外青山楼外楼。

马丁:孩子们总是活力满满,天真烂漫,跟他们玩耍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就这样跑啊,跑啊,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去驾驭更快的速度。当一种名叫“汽车”的东西轰隆隆地来到我面前时,我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马自述”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赵普:“……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如图所示,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得照搬材料)。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标,重用文臣,抑制武臣大量知识分子凭藉才华涌入政坛。伴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宋代士大夫不仅热衷于文化上的创新,而且积极参政议政,崇尚忠君爱国,勇于革弊救亡。为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创新运动,充分吸纳释道思想中的精华,使儒学大盛。民族问题是北宋极为严重的生存威胁,强烈的忧患感迫使他们勇于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更倾向通过社会革新以实现富民强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此外,理学各派士大夫出于传播自家学术思想、为社会培养人才等目的,纷纷兴办私学,创立书院,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成为宋代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最主要的贡献者。

——摘编自范建文《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与传统民族精神》

材料二   五四知识分子是在“五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涌现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通过阅读报刊、报刊撰文、创办刊物的形式,取得了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认同,进而形成共同体”。在近代中国整体落后西方和政府腐败没落现实面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一系列革新运动。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

——摘编自史向军、易鹏《轮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大夫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士大夫相比五四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023-02-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


元朝形势图

材料三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宋朝边疆治理采取“分权模式”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模式对宋朝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观察《元朝形势图》,指出元朝为维护疆域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地方治理和边疆管辖对今天的启示。
2022-11-15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城国与行国

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处于多民族并立的局面之下,各民族政权长期对峙,也不断进行交流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1)请将下列制度描述与政权相配对。
A.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B.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C.基本沿袭中原制度,同时保持“猛安谋克”制。
D.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E.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宋神宗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农耕),有行国(游牧)。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王峰《道山清话》


(2)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什么少数民族政权?请举例说明这些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是否可以体现“有城国,有行国”的特征?

A.澎湖巡检司B.宣慰司C.宣政院D.行省
(3)宋神宗感叹“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请谈谈你对宋神宗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2023-01-0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随着全国的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地被秦王朝所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三   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

——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

——选自齐世荣、钱乘旦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的两项“创新”。
(2)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宋两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西方政治制度文明演进的认识。
2022-10-2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高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